早上7點,許多人還沉浸在夢鄉的時候,6歲的樂樂就由媽媽陪同到了深圳福田口岸。身穿校服、脖子上掛著證件、戴著一副近視眼鏡,在一群盡情玩耍的小朋友中,瘦弱的樂樂顯得有點沉默寡言。
隨著香港學校開學,冷清了近兩個月的福田口岸“跨境學童集合點”又熱鬧起來。每個上學日的早上6點多到8點,這里都擠滿了像樂樂這樣住在深圳、跨境到香港上學的兒童,日復一日演繹著往返深港的求學故事。
從1990年的幾百人到目前超過1.6萬人,跨境學童的人數逐年遞增。他們的出現及數量增加,是香港與內地聯系更為頻密的結果,但由此引發的系列問題也逐步受到關注。
跨境學童奔波上學
樂樂3歲就開始到香港上幼兒園,其母親陳女士告訴記者,這三年來福田口岸的跨境學童人數越來越多,“我覺得增加了一倍都不止”。她慶幸兒子讀書的學校離深圳不遠,“否則排隊和坐車時間都太長了”。
金先生的兒子況況則沒有那么幸運。3歲的況況今年開始到香港沙田上幼兒園,從過關到坐車抵校,路上要花費一個小時。“幼兒園9點上課,小孩6點半就要起床。”金先生說,為了保證睡眠,小孩每天都睡得很早。
金先生和太太決定,小孩上幼兒園期間全程由大人陪同。他告訴記者,2日太太已經和小孩去了香港,他來“跨境學童集合點”看看,主要是想打聽一下家長是否能陪同小孩從學童過境通道出入關。
上學路途奔波是跨境學童家長的主要煩惱。至于求學花費成本,他們有人認為在港上學成本并不見得就比深圳高。金先生說,現在小孩在香港讀的幼兒園每個月只需六七百港元,比深圳一些公立幼兒園還便宜,并且教學質量有保證。
港推措施減輕北區學校壓力
況況出生時的2010年,是“雙非”嬰兒(即孩子父母均非港人)誕生的高峰期。金先生說:“從小孩分娩時的床位,到每個階段的奶粉,供應都非常緊張,由此可見當時跟他一樣的小孩有多少。”
據記者了解,不少“雙非”父母已提早籌劃,為小孩在香港上學報名,導致臨近深圳的香港北區一些學童出現“上學難”問題。由于名額競爭激烈,一些居住在北區的香港學生被派往區外讀書,交通路途不比跨境學童短,引起部分本地家長不滿。
有鑒于此,香港教育局8月中宣布因應跨境學童人數日漸上升的情況,為這批學童增設8個校網(一個校網有多所學校),可供他們選擇的學校數目增多,同時減低個別地區承受的壓力。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這項措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當局將視乎實際情況考慮采取不同方案,例如在個別地區增加班級數目等。
香港北區樓房租金料被推高
新選校措施的推出,預料可為跨境學童提供額外900個名額,但這些學童可能被派往屯門、大埔等遠離口岸的地區上學,繼而衍生其他問題。例如家長為了孩子求學方便搬遷到香港居住,個別地區樓價和租金可能被推高。
經營窗簾生意的羅女士說,她在香港上幼兒園的兒子,明年9月將升讀小一,她知道新選校措施或會減低兒子入讀上水學校的機會,因此正考慮與另外兩名家長,以每月約1.2萬港元合租粉嶺一個單元,屆時家長們輪流到港照顧3名孩子的起居。這樣,即使兒子被派往較遠地區上學,也可避免路上折騰。
美聯物業粉嶺區區域助理經理黃嘉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粉嶺區大約20%的公司客戶為內地人,當中絕大部分是跨境學童的家長,其余包括來港讀大學的內地生等。今年涉及跨境學童的租房情況明顯較活躍,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0%。
黃嘉明說,跨境學童人數越來越多,相信對樓市買賣價格影響不大,但無疑會導致樓房租金上升,同時“先租后買”的客戶也會陸續增多。(記者 張雅詩 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