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曦要去德國了。這趟旅行的準備工作可不簡單,這個24歲的湖北姑娘不是出國旅行,而是要去工作。除了前幾年和家人去了趟越南旅行,她長這么大還沒去過別的國家。這一去就是三五年。工作不輕松,給德國人當護士。
送護士到外國干活,對于中國來說并不是新鮮事兒。對于很多老齡化問題嚴重,而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國家來說,聘請中國護士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風靡。在新加坡、日本、韓國,甚至阿拉伯等國家,當地人對中國護士的面孔早已習以為常。
然而,在發達西方國家(例如英國、加拿大),護士界的“中國風”才剛剛刮起。在歐洲最強大的經濟體——德國,勞工部門今年7月起修訂的新法案,才正式對歐盟以外國的護士出入打開了大門。在此之前,歐盟外國家與德國護士之間的流動僅限于學術領域。
2012年底,德國勞工局下屬的海外及專業人士中介服務中心和中國商務部下屬的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簽署一項協議,介紹中國護士到德國養老機構工作。首批25名中國護士10月將赴德工作,宋曦就是其中一員。
對宋曦來說,去歐洲是一個很早就埋在心里的夢想。這個到處是古堡、童話、異域風情的地方她向往已久。但是出國留學對于生活在湖北荊州的四口之家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她不愿成為家人的累贅,一直等一個更好的機會。
2012年,在湖北中醫藥大學涉外護理專業讀本科的她快要畢業了。五年的學習讓她對護士專業有很多期待和理想。然而國內實習的經歷卻讓這個大學畢業生有點沮喪。
“護士在國內不是很受待見,有些看似簡單,但很重要的日常檢查,比如量體溫,病人有時候也不配合。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內容,我們護士非常愿意做,但是醫院也不是很重視?,F在大家看重治療遠遠勝于預防,”宋曦說,她希望能把學校里學的用起來,但在國內,這似乎不太容易。
在學校的最后一年,她報名參加了中德護士協議的項目。“我想,實現夢想的時候終于來了,”她說。
捉襟見肘的“苦差”
護士越來越難找,是德國醫院和養老機構面臨的重要問題。老齡化社會的加速,使得護理行業越發緊俏。德國聯邦就業中心的數據顯示,直到今年7月,共計有4千3百多名醫院護士登記失業,與此同時,在該就業中心登記的醫院護士職位缺口將近有7千人。這一比例在養老機構更加明顯,失業護士人數為3千5百多人,而職位缺口則高達9千多人。
該中心國際勞工服務部宣傳官Marcel Schmutzler說:“德國雇主不是被強制要求向聯邦就業中心及時上報職位缺口,也就是說實際缺口人數肯定會高于目前的數據” 。
德國護士協會的首席執行官Franz Wagner介紹說:“護士緊缺是德國多年來一直存在的問題。過去十多年來,到德國工作的外國護士主要來自歐盟內部,例如波蘭和羅馬尼亞?!?/p>
他說,文化的不同和國與國護士執業環境的不同都會在外國護士身上各有體現?!皻W洲其他國家來德國工作的護士可能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適應德國的文化,相對非洲或者亞洲人來說,他們也許能更快的適應當地。”
雖然目前赴德工作的亞裔護士數量還非常小,但Wagner表示亞裔護士應該會受到當地雇主的青睞。一方面因為亞洲人口基數龐大,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相對來說勞動力成本會低很多。
另一方面,他表示德國雇主近幾年也發現雇傭歐洲其他國家護士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為相對英國或者美國來說,德國雇主能提供的福利競爭力也是有限的。他說:“在英國、美國,護士工作環境更好,壓力也小一些,社會認同度更高,薪資也更好。另外,相對應于而言,學德語的難度也更大一些?!?/p>
初出國門的困惑
從2012年九月開始,中國護士的德語訓練就開來了序幕。宋曦說,盡管大家都通過了德語考試,但是她對即將到來的旅途還是很忐忑。她說:“我有時候上網看看德語電視和節目,發現當地人生活用語要理解起來其實挺難的,因為說太快了,有時候還有口音。德國真不好學,尤其是‘r’這個音,特別難發”。
對于在德國生活,她也有很多疑問。比如:周日商店是不是都關了?德國有大米賣嗎?冬天是不是特別冷,要穿德國人做的雪地靴才行?
對于年輕人來說,國內大部分學護理專業的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差的,之前只有家庭條件好的人才能出國留學,作為護士出去學習,花很少的錢,還可以賺很多錢,更主要的是可以看看這個世界,這是每個年輕人的向往。
相比國內一個月大約3千左右的收入,出國工作無疑是護士們提高收入的好選擇。據德國護理業雇主協會公布的信息,中國護士來德國工作簽約的時間為3~5年,月薪大約為2400歐元,是德國老人護理行業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