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獲悉,即將于12月初在北京舉行的匡時2013秋季拍賣會上,已知海內外現存最早的北宋《禮部韻略》刻本將首次現身。
據悉,此次上拍的《禮部韻略》刻本一函五冊,皮紙印造,字體古樸,刀法古拙,版口狹窄;經考證,與上世紀70年代山西應縣木塔發現的遼代刻本《蒙求》一書的版口極為近似。另外,通過對這部《禮部韻略》中避諱字的研究,可以斷定該本刊刻在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至英宗治平四年(1067)間,為已知海內外現存最早的《禮部韻略》刻本。
舊時宋刻本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稱,據考古界泰斗宿白統計,海內外現存的北宋刻本寥寥可數,大部分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臺北故宮、北京大學圖書館、日本宮內廳書陵部、靜嘉堂文庫等處。此次上拍的《禮部韻略》刻本經考證,刊刻時間比日本真福寺《禮部韻略》藏本還早20多年,而且去聲、入聲兩卷保存完好,是市場上難得一見的北宋孤本。
北京匡時董事長董國強表示,繼“過云樓藏書”后,《禮部韻略》此次又經由匡時現身拍場。盡管古籍在市場上由于資源有限、參與群體較小,不一定能夠成為熱點,但通過拍賣能夠引起各界對古籍的關注和重視,對中國文化、文物的保護及研究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據了解,北宋景祐四年(1037)丁度等奉敕編纂的《禮部韻略》一直是兩宋科舉考試中詩賦考試的最權威官韻,被后世奉為圭臬,深刻影響了韻書《古今韻會舉要》《洪武正韻》以及字書《康熙字典》的編纂,其實用性的編纂特點豐富了漢語辭書的編纂模式,文化影響廣泛而深遠。(記者 岳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