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戰術指令,要求魚雷借助自動轉向功能搜索打擊目標。這是一個高招,但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險招——一旦出現失誤,魚雷搜索目標失敗,可能會轉向攻擊母艇。“未來戰場上,敵人會坐以待斃嗎?這樣的險,必須冒!”袁譽柏說。
魚雷如離弦之箭,向目標高速撲去。10多分鐘后,一聲巨響傳來,目標被攔腰斬斷,沉入海底。
首發命中!中國海軍核潛艇的作戰能力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
突發警報,潛艇緊急闖關
2010年6月,北海艦隊組織新大綱全訓考核,“水下先鋒艇”艇長吳昌弟帶領全艇官兵連續奮戰數晝夜,順利完成攻防作戰、深水突破和抵近布雷等多個考核課目,獲得全優的成績。正當官兵們返航時,刺耳的戰斗警報突然響起。“波紋管破裂,損管警報!”吳昌弟話音剛落,全艇官兵迅速沖向戰位。一場沒有預先號令的應對突發事件演練開始了——應急預案立即啟動,潛艇緊急上浮,搶修分隊迅速到位……幾個小時后,險情排除,潛艇繼續下潛返航。
在一次次闖關歷險中,官兵們創造了中國核潛艇的20多項首次和第一,檢驗了大洋截擊、區域游獵、螺旋變深等數十套戰法,研練了連續潛射導彈、多枚魚雷齊射、航跡緊逼攻擊等一系列高難課目。
遭到跟蹤,成功擺脫“尾巴”
一次,“水下先鋒艇”官兵受命執行遠航任務。途經復雜狹窄水道,遭到外軍艦機連續跟蹤,對方的主動聲吶,持續不斷地對我搜索探測,意圖逼我上浮。“上浮意味著暴露,暴露意味著失敗!”全艇官兵臨危不懼,在各自戰位上鎮定操作。
蛙跳、懸停、變深……一連串干凈利落的動作后,核潛艇成功擺脫“尾巴”。
連續42年,實現核安全無事故
核潛艇退役處置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從2000年開始,基地官兵就開展預先研究,從核廢料的處置到涉核部件的拆卸,全部制訂了詳細的方案預案。短短數年時間,他們先后攻克12項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實施核潛艇安全退役的國家。
這個基地能實現連續42年核安全無事故,是因為基地官兵破譯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碼”。這個“密碼”就存在于官兵們工作的細節中。基地某總站每年都要引進一批高學歷人才,總站主任盧明章給他們上的第一堂業務課就是“細節決定成敗”。盧明章發給每人一張特別的試卷——讓他們抄寫一份導彈元件參數表。上千組參數,哪怕抄錯一組,盧明章都毫不留情打上“0”分。
短短5年,填補10余項空白
信息化的大潮,拍打著世界軍事變革的堤岸,也敲擊著官兵們的思維。基地立即投入“模擬訓練中心”的創建。很快,一座集訓練信息網、3D虛擬教學系統、聲吶目標綜合識別訓練系統、水下信息對抗訓練系統、核動力模擬訓練系統于一體的現代化模擬訓練中心拔地而起。新的訓練模式和訓練手段,使核潛艇的海上存在時間大大增加,訓練量和訓練成果成倍增長,5年內就填補了10余項戰術訓練空白,大大縮短了戰斗力生成周期。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