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正在徐徐打開一扇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大門。
10月10日,衡陽綜合保稅區(一期)通過省政府和長沙海關組織的聯合預驗收,10月順利封關運行已無懸念。
此前,衡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湘南首家“無水港”衡陽“無水港”掛牌試運行,衡陽公路口岸全面竣工即將驗收運行,鐵路口岸已獲省政府批準建設——無論是數量還是層次,衡陽市開放平臺建設已居全省之首。
而今年1—9月的一組數據,也同時印證了衡陽正在成為湖南外向型經濟“高地”,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下,衡陽外向型經濟卻逆勢上揚,成為衡陽經濟新“引擎”。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衡陽引進項目1007個,增長36%;總到位資金503億元,增長27%;承接產業轉移項目502個,增長50%,總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審批外資項目111個,實際利用外資6.04億美元,總量全省第三;完成外貿進出口20.2億美元,增幅全省第三,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5.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9.52億美元,增長244%,總量和增幅分居全省第三、第五。
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是“第一菜單”
6月19日,港洽周,湖南省情推介會暨重大項目發布會,“衡陽元素”吸引眾多企業家目光。
在本屆“港洽周”上,衡陽共簽約項目63個,引資總額322.39億元,再次向外界展示了特殊的魅力。
9月26日,株洲,2013湖南經濟合作洽談會暨湘商大會,衡陽8個省級簽約項目合同引進資金95億元。
業內人士注意到,衡陽市在這兩次招商引資會上的簽約對象,不少都是知名大企業,涉及工業制造、農業產業化、能源與城市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等領域,其中,耒陽市引進香港五洲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投資3億美元,建設耒陽五洲國際商貿城項目;蒸湘區引進鼎世石油有限公司(香港)投資2億美元,建設歡樂水岸城市文化商業綜合體項目;衡陽松木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引進萊德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建設年產5萬噸95%草甘膦原藥生產項目;珠暉區引進廣州九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28億元,建設金湘國際廣場項目等項目都是引人矚目的亮點。
近年來,衡陽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菜單”擺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取得了豐碩收獲。
屈指算來,以“歐姆龍”為開端,短短幾年,衡陽“工業雁陣”之中,已有近20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字號央企強勢加盟,其氣勢恰如“平沙落雁”,呈現出“雁舞衡陽”的生動局面和“萬里衡陽雁”的蓬勃氣象,帶來了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
富士康、中興通訊、歐姆龍等企業的入駐,孕育了“衡陽云”,帶來是電子信息產業的興起和壯大;引進中國五礦、中國建材、共創光伏等企業的搶灘,“點燃”了衡陽新材料、新能源的燎原之勢;華耀成等項目的開工,將提升整個衡陽物流業的規模和層次......
企業“巨頭”的不斷入駐,使得衡陽市開放型經濟質量明顯改善。
13個國家和地區來衡投資,股份制、外資并購、BOT逐步成為衡陽市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提升了衡陽招商引資的質量;目前,衡陽形成了鋼鐵及有色金屬、精細化工、輸變電產業、汽車零部件、鞋業服裝、電子信息等六大外貿關聯產業,特變電工、瑞達電源九成產品為外貿產品,富士康、歐姆龍、共創光伏所有產品均為外貿產品,外貿結構明顯優化。
平臺搭建:數量和層次居全省之首
發展外向型經濟,好的平臺是“金字招牌”。
因為好的平臺,具有強大的洼地效應、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
湖南首家綜合保稅區——衡陽綜合保稅區預驗收通過;湘南首家“無水港”——衡陽“無水港”掛牌試運行;衡陽公路口岸全面竣工即將驗收運行,鐵路口岸獲省政府批準建設,自此,“陸空聯運”、“湘港直通車”等多種進出口物流“大通關”平臺,在衡陽已然成型。
衡陽開放平臺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無論數量和層次都居全省之首。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衡陽,已當之無愧地成為湖南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橋頭堡”。
此外,園區平臺建設在衡陽也是風生水起,成為產業騰飛的“搖籃”。
目前,全市工業園區建設面積達144平方公里,標準廠房建成1100萬平方米;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功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松木工業園獲批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衡鋼工業園獲批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西渡經開區升格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云集經開區獲評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特變電工、金杯電纜、紫光古漢等特色產業園相繼建立。
除了通關平臺和園區平臺之外,還有一個平臺缺一不可,那就是物流平臺。
除了華耀成這一在建的超級物流項目外,衡陽正在大力推進白沙、松茶、哲橋等十大物流園區建設和交通節點的無縫對接,初步建成了貨暢其流的物流交通平臺。
三大平臺的夯實,大幅降低了衡陽企業的物流、通關和運營成本。
細節入微:“衡陽引力”源自優良環境
“萬里衡陽雁,尋常至此回”,這是王安石為衡陽寫下的著名詩句。
雁城之美,曾是多少文人騷客的眷戀與向往,對于產業承接來說,也是一種對發展環境、發展服務、發展平臺的遷徙與聚集,因為市場經濟就是“候鳥經濟”、環境經濟,環境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和吸引投資的核心競爭力,集中代表一個地方的發展潛力和形象。
實踐證明,好環境具有“洼地效應”,可以形成資金、項目、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高度集聚;好環境具有“連鎖效應”,“一花引得百花開”,一個企業可以引來一片企業;好環境具有“親和效應”,能讓群眾安居樂業、外商安心投資
衡陽的引力何在?答案其實很簡單,政策、人才、融資、服務等各個方面的優質取向,匯就了衡陽這座產業之城的無限生機,正所謂“積水成洼,聚寶為盆”。
企業發展,最擔心缺“人”。
而在衡陽,打動富士康最重要的一句承諾,就是“企業招得到工”。
衡陽現有職業院校針對不同產業和企業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引進模擬基地培訓的方式,讓學生在校內就熟悉企業環境,掌握生產流程,一出校門就能直接上崗。
衡陽還以更大的魄力打出人才供應“組合拳”,實施“1+4”人才服務計劃、“雙十”引智計劃,“內外兼修”為企業延攬人才。百名碩士選拔計劃將緩解衡陽行政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緊缺;千名大學生就業推介計劃將致力改善企業人才隊伍素質;萬名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可為打造“技師城”夯實人才基礎;十萬農民工技術資格認證計劃讓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得到認可、受到尊重、實現價值……
為破解“錢”的瓶頸,衡陽充分發揮八大融資平臺的吸金功能,還多次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牽線搭橋,召開服務對接會、融資產品推介會、銀企對接暨項目簽約會等,金融生態洼地的“吸金”效應越來越明顯。
在政策服務上,衡陽將省、市、縣三級的相關政策疊加組合,推動衡陽開放型經濟發展。《關于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實施意見》明確,每年拿出5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拓展服務外包與外經合作。《關于支持建設標準廠房的若干意見》指出,安排5000萬元用于支持全市范圍內新建標準廠房補貼。
娃哈哈從決定投資到辦完開工手續,用了不足100天時間,從開工到建成投產,只用了8個月時間,創造了娃哈哈生產基地建設全國用時最短的新紀錄;歐姆龍從首次對接到順利投產,僅用了5個月時間;富士康工業園從奠基到系列產品下線僅用了4個多月……“衡陽速度”無疑是“衡陽環境”最有力的證明。
財政支持、稅收激勵、金融服務、創業投資、信貸擔保、體制機制創新……衡陽,已為產業的升級鍛造滿城活水。(記者 呂春榮 通訊員 江勇 李英姿 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