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夢想是合家團圓
在農村,老年人都把子孫圍繞膝前,享受天倫之樂作為人生最大的幸福。但現實情況令他們失望。
前幾日,下車村62歲的張大爺接到兒子的電話,得知他們將在元旦左右返鄉。這個電話讓抑郁已久的張大爺滿面春風。張大爺的兒子、兒媳在浙江溫州務工,由于工作太忙,已經兩年多沒回家了。看著鄰居家的兒女時常回來與父母團聚,張大爺心里很不是滋味。“平時整個家都冷冷清清,就春節那幾天熱鬧些。”老人說。
“很想兒子,想得厲害時就看著照片偷偷抹淚。”接受采訪時,張大爺有些哽咽,“特別是身體不舒服時,真希望兒子就在身邊。”
在馬泉村,62歲的馬老伯說到生活的艱辛,便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現在兩個兒子都已長大,回家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大兒子在外地結婚已6年,小兒子在外務工也已4年。兩個兒子一年僅回家一兩次,過年也只在家呆幾天。 白天,兩位老人一起在地里拼命地干活,晚上就守著小兒子剛買的一臺新電視機打發時間,這也是他們唯一的消遣方式。
“快了,再有個把月就到年關了!這只大公雞就等著他們回來殺。”馬老伯說。
說到自己最大的心愿,馬老伯嘆了一口氣說:“只要他們都平平安安的,過節時不要忘了回家熱鬧熱鬧就行了。”他的兩個兒子外出打工了,每年除了春節,孩子們回來過年會熱鬧幾天外,平時家里冷冷清清。勞作之余,馬老伯常常念叨起兒子。他的老伴哽咽地說:“想兒子啊,尤其是身體不舒服時,接他們的電話時我就偷偷掉眼淚,又不能讓他們知道,怕他們擔心。”
“小病拖,大病扛”害怕生病沒人照顧
人老了有好靜的一面,但人老了也最怕孤獨。
一些留守老人因得不到子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身體每況愈下,只能在孤獨和憂郁中苦度晚年。一村民告訴記者,當地的老人一般不愿拖累子女,只要還能行動,都會“自力更生”。但他們年紀畢竟大了,日常生活、求醫看病等方面會有很多困難。而且留守老人年老體弱,大多身患疾病,可他們都是“小病拖,大病扛”。外出子女很少與父母溝通,打電話回來問得最多的是留守在家的小孩。逢年過節子女偶爾探望,有的甚至幾年也不回一趟家,寂寞孤獨成為“留守老人”情感生活的主流。
很多農村“留守”老人都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孩子們進城務工多賺錢,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子女能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他們年紀畢竟大了,日常生活、求醫看病等方面有很多困難,尤其是單親家庭的“留守”老人,一旦有個頭痛腦熱,因無人照料,只能自己硬撐著。“平時,小打小鬧發個燒、感個冒什么的,到村衛生室拿點藥掛瓶水,挺挺就過去了。孩子不在身邊,就怕生大病,沒人照顧。”下車68歲的張大媽因感覺頭昏在村衛生室輸液時對記者說。
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生病。人老了,也容易生病。老人生病了,沒人督促去看醫生,加之家務忙、農活多,往往容易使小病拖成大病。一位老人說,有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一天都沒人知道,后來還是一位前來串門的老人把他送到醫院。
“兒女四處打工,活得也很不容易,哪有時間顧得上我們這些老人啊!”“多說說話心里才踏實!”說起兒女的孝心,多數“留守老人”只是一聲嘆息,對兒女的遠離并沒有任何的責備之意。采訪中,老人們紛紛告訴記者,外出務工的子女很少和自己聯系,打電話回家問得最多的是孩子,一般逢年過節才回來看望他們,老人們只有選擇孤獨。
但愿“夕陽”無限好
外出者無根飄零,留守者孤苦無助。寫下這些的時候,心里總是很沉重。留守老人辛苦了一輩子,為社會為家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及在外務工的子女們都應該關愛留守老人,盡力減輕他們的身體、精神壓力,讓老人“安享晚年”的心愿得以實現。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是的,“夕陽紅”應該是美麗的!耳聞目睹留守老人的生活,記者禁不住呼吁:他們還在為下一輩操心,也在為自己的生活擔心,讓他們過上舒心的日子,還需要全社會來共同努力、共同經營。要盡快把留守老人的問題重視起來,把留守老人的困難解決好,爭取早日打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大家庭。
(記者 薛朝華 周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