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號注意,我是北京。15公里降軌控制10分鐘準備!”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里,嫦娥三號任務總調度張鍇發出了15公里降軌控制的準備口令。
“我是北京”是張鍇在任務期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從對他簡短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嫦娥三號任務準備期間張鍇日常的工作就是同參與研制嫦娥三號衛星的各科研單位溝通協調,根據整體任務進程安排北京中心的各項相關工作。在任務中他又要擔任總調度,負責各測控站、海上測量船和測控中心測控信息的指揮調度。可以說,總調度是整個飛控大廳里最忙碌的崗位之一。從信息溝通,到命令發布,大大小小的指令張鍇和他的團隊每天要發出幾十條甚至上百條,就像一個巨大而精密的神經系統一般維持著整個航天城的運轉。
“我們北京中心相當于是整個任務的神經中樞,所有的數據、信息都要匯總到我們這里,地面的指揮人員要從這里進行決策、指揮,技術人員也都從這里對航天器進行控制,我們則要根據指揮決策和任務計劃調度各崗位開展工作,任務中的每一個崗位,無論身處何處,在大洋或者是深山,都會聽到我們的聲音。”
在調度臺上,除了記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筆記和工作計劃,還放著一盒快要吃光的金嗓子喉寶。作為一名調度,必須有一副金嗓子,保護好嗓子也是他們的必修課。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調度工作就是按照計劃喊喊口令,但就是想把這簡單的口令都準確、及時的下達給相應的崗位,其背后卻蘊含著巨大的艱辛。想當好調度就要把自己變成一個“任務通”,要熟悉任務測控工作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是每一秒會發生什么都要十分了解。
說起擔任嫦娥三號任務總調度的感受時,張鍇坦言壓力很大。他說:“嫦娥三號是首次落月,技術全新、狀態復雜,風險很高,我們要具備隨時處理各種風險事故的能力。”
據張鍇介紹,航天器如果發生異常,每一秒都有可能決定著任務的成敗,怎樣在第一時間下達準確的口令,啟動正確的處置程序,這是容不得有一點閃失的。拿這次任務來說,航天器在月面著陸以后會長時間不間斷的進行月球車與著陸器的分離工作,我們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緊張,密切關注進展情況,一旦發現異常,他必須迅速了解處置方法,然后發出口令,通知發令的具體崗位,讓他把這個指令發出去,大概四到五個步驟,必須在一分鐘之內完成。(李楠祁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