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川地震遺址。一朵白花寄哀思。楊麗 攝
圖為北川巴拿洽商業步行街一角。北川正在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楊麗 攝
5月9日的北川老縣城,晴朗而寧靜。相隔20公里的新北川縣城卻是繁華而熱鬧的。行走在新老北川間,轉換的不僅是時空,心境,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對重生的感悟。
老北川的凝固
噩夢依稀,往事如昨。2008年,北川先后遭受千年不遇的“5?12”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泄洪、“9?24”嚴重洪澇泥石流災害等“三重災難”,老縣城瞬間變為廢墟,秀美羌山滿目瘡痍,兩萬余名同胞不幸遇難,14.2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00多億元。
而今踏上老北川遺址,目睹地震時滾落下來的巨石,街道兩側傾頹、破碎、凌亂的樓房,依然能感受到4年前那場天災所帶來的苦痛。平移到路旁的高樓,陷入地下的民居,壓扁的小轎車,斜跨的屋梁,沒有一絲生的氣息,唯有凌亂廢物中開出的幾朵小野花,卻紅得扎眼,也最能刺痛人心。
在一個殘破的籃球架和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下,是學校的廢墟,廢墟上掛著一面白橫幅,這是失去孩子的父母最近掛上去的。橫幅前面是孩子的照片,后面是父母的時空信文:沉痛悼念全校遇難師生!賀川你們好嗎,爸爸媽媽好想你,兒子今年是你離開媽媽四周年了……
緩步走在老北川縣城,就像走進一段凝固的時間,最大的變化,就是這些支離破碎欲倒的房屋有了鋼架的支撐,這些支撐是為了進入老北川人們的安全,也凝固住了老北川的縣城。
在心底涌出難以抑制的哀傷時,默然中惟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新北川的活力
北川新縣城異地重建,距離老縣城20余公里。2011年元旦前夕,北川人完成了搖號分房,實現了震后第三個春節入住新縣城。一座布局合理、外觀漂亮、適宜人居的美麗新縣城,以新的活力呈現在世人面前。
北川是我國唯一一個羌族自治縣,在新縣城的建筑中,羊角、羊頭這些羌族標志的圖案隨處可見。
“北川巴拿洽”是北川新縣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走進“北川巴拿洽”,熙熙攘攘的人群,“羌”味濃郁的房屋,會讓人有豁然開朗的心境,一個個鮮活的面孔,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巴拿洽”源于羌族語言的音譯,意思是“做買賣的地方”。是新縣城景觀中軸線和步行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漫步在巴拿洽,能看到各樣富有羌族特色特產店。尤以羌繡店面最為搶眼。繡娘田福蓉,地震前在茶樓工作,而今從事羌繡,搬入了新居,月收入提高,如今的生活讓她很是滿足。作為羌族文化藝術的奇葩,“5?12” 地震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羌繡蓬勃發展起來。對于羌族姑娘,羌繡是他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技藝,凝聚著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蘊和羌族人的生活理想。
今日的北川縣政府對于北川未來的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服務業發展都有了清晰的規劃。新興而繁榮的新北川,也吸引了外地人過來工作,在新北川從事清潔工作的劉大姐,是漢族人,來自臨近的安縣,她覺得現在的北川很漂亮。
重生后的北川,不僅見證了堅強的力量,崛起的驚變,更在每一天的改變中,涌動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這份脈動,正是一股不屈而充滿希望的生命力。也唯有北川,才最能體會其中的意義。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潘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