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蘆山房屋倒塌情況遠超劉正奎和同事們的預估,所以,他們現在已經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微博上公開招募志愿者。但對于重大自然災害后急性應激反應的第一階段,志愿者的篩選必須是有門檻的:比如,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受過相關培訓,有過災區救援經驗,有條件和能力服務一個月工作等。劉正奎對后方同事說,微博一發,當天晚上就收到一百多個申請。
今年是汶川地震5周年,劉正奎和同事原本計劃今年5月在汶川召開會議,主題是總結汶川、玉樹、舟曲災后心理救援經驗。而現在,這個會議還將照常開,內容將增加一項,如何運用經驗更好地援助蘆山。
劉正奎說,在一些發達國家,救災有幾個層面的意思,包括生命營救、物資援助和心理援助。5·12汶川地震后,我國開始關注心理援助。去年6月,國家減災委員會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自然災害社會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就有劉正奎和同事的參與。但劉正奎也表示,雖然國家已經有相關政策法規,但對具體運作,包括災后心理援助的經費問題,卻并沒有明確界定。心理所汶川地震后建設的工作站,經費很多要靠自己化緣。
劉正奎說,災后心理援助具備長期性,在重建等后期心理援助很重要,但這時候反而是社會和公眾比較忽視的時候。所以,北川等工作站堅持工作了5年,到后期相當艱辛。
不過,讓劉正奎欣慰的,一個是,在北川、德陽等救助站,當地的骨干力量以NGO的形式,已經逐漸成長起來。而另一個是,受災民眾對心理援助的認同,比當年汶川地震時好多了。5年前,專家們到災區,老百姓都很避諱。而23日,劉正奎在隆興中心學校講的“震后一堂課”,原本說好的40個學生,來了250人。期間還不斷有家長帶著孩子來。22日晚上12點半,另外一家校長還特意找到劉正奎和同事們的帳篷,邀請他們24日去給學校初三和六年級的學生們講一課。馬上要畢業了,孩子們心理壓力大,希望專家們幫助孩子們盡早恢復,好盡早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