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志愿者
雖不相識卻聚愛成團
行走在災區(qū)震中,這里遍布志愿者的身影,他們成為政府救援力量的有效補充
汶川地震以后,涌現(xiàn)出大量的民間志愿者。這一群體也成為救災和重建工作中的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也許沒有專業(yè)的技能,但是薪火相傳的志愿精神,身體力行、甘于奉獻敬業(yè)態(tài)度,和多年來對志愿服務事業(yè)的默默無聞的堅持,讓“志愿者”的內(nèi)涵更為深刻豐富。
在蘆山縣采訪時,記者偶遇兩名來自汶川縣映秀鎮(zhèn)的大學生志愿者——李陽和李航。
李陽,20歲,四川師范學院大二學生。2008年,他正在漩口中學讀初三。地震發(fā)生時,他被埋在了廢墟下面。經(jīng)過頑強的掙扎,他從廢墟中爬了出來,只受了輕傷。
李航比李陽小兩歲,阿壩師專大二學生。地震當天,李航被武警官兵坐著沖鋒舟從映秀營救出來,但他的爺爺不幸遇難。
兩人在得知蘆山發(fā)生地震之后,不約而同前往震中救災。李陽的老師和同學都極力反對他貿(mào)然前往災區(qū),但李陽還是徒步走進震中并留了下來,和李航一起被編入汶川救援隊,在古城村救災。
“我們汶川人都懂得感恩。5年前我家遭受地震災難,大家都來援助,現(xiàn)在雅安也遭到地震,我們一定要來幫忙、報恩。”李陽語氣堅定,“鎮(zhèn)上有四五百名村民都要報名過來救災,聽說有人數(shù)限制,不少鄉(xiāng)親都急哭了。”
汶川和茂縣當?shù)氐囊恍┏鲎廛囁緳C,在得知雅安地震后,第一時間自費購買了救援物資驅(qū)車200多公里趕赴災區(qū),希望能盡綿薄之力。
在蘆山縣龍門鄉(xiāng),由于街道狹窄,許多運送物資的車輛難以順暢通行。一名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在街頭不停地指揮著來往的車輛,用嘶啞的聲音跟每一個路過的司機打著招呼——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是老劉,他背上的紅馬甲赫然印著“汶川地震志愿者”7個字。
老劉名叫劉京穗,今年55歲,來自廣東韶關。震后第二天,老劉正好人在四川,就從雅安徒步走進龍門鄉(xiāng),看到主干道經(jīng)常堵塞,來往車輛又多,他就義務當起了交通指揮員,在這里站了足足一周。空閑時,老劉還負責看管和分發(fā)物資。
說起身上的紅馬甲,老劉說這和汶川還有著一段緣。
2008年7月12日,汶川地震兩個月后,老劉辭去了小區(qū)保安的工作,花了一個月工資買了一輛自行車,從韶關過連州,經(jīng)廣西、貴州、重慶,走了18天,歷經(jīng)2394公里到達四川,進入汶川災區(qū)。
在汶川縣草坡鄉(xiāng),老劉被當?shù)卣才湃ス芾砗头职l(fā)救災物資,一有空,他就主動去修房鋪路,草坡鄉(xiāng)村民將老劉參與修筑的橋親切地稱為“劉家橋”。
在草坡鄉(xiāng)待了一年,他每天從早忙到黑,只睡四五個小時。粗略估算,這一年他志愿服務了5800多個小時。2009年,老劉被授予“汶川縣榮譽市民”稱號。
蘆山白天的氣溫最高接近30℃,老劉忙活一個上午,有時候連水都不喝一口。“我就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到災區(qū)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就會離開。”老劉說,馬上就是汶川地震五周年了,到時候他還要“回草坡鄉(xiāng)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