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6月16日電霧霾圍城,74個重點監測城市近半數曾發生嚴重污染,北京城區PM2.5值一度逼近1000;今年前5個月武漢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僅49天;京津冀空氣質量低于平均,污染較重前10城市中6個在河北……大氣污染的新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網友紛紛吐槽,如今的空氣“呼不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其中“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等表述,備受關注。中央政府打出的大氣污染防治“十記重拳”,彰顯出遏制大氣污染、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生存環境問題的決心。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空氣質量問題進一步凸顯,防治污染已迫在眉睫,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美麗中國”不能容忍灰霾蔽日、揚塵撲面、PM2.5穿喉入肺、工業廢氣刺鼻難忍。
對于此次中央政府部署的十條大氣污染防治“硬措施”,網友拍手稱快,稱之為“大氣污防的‘國十條’”。尤其對“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一項,表示了更多期許。
網友@李佐軍說,最有力的措施是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和未通過能評、環評的項目不能批;網友@老魏的城堡說,大氣污染防治的制度要落到實處,要加大督查力度!網友@小康真好說,動點真格的,和領導的烏紗帽掛鉤,不行就拿下。
2011年12月,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將環境保護納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績考核,并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隨后,河南、北京、廣東等地也出臺規定,要求嚴格實行環境保護行政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唯GDP論”政績考核觀念下,仍以發展為借口大搞“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對高污染項目頻開綠燈、屢屢放行,置公眾利益于不顧,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卻少之又少。一些地方官員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部分地方政府落實環保政策“打折”、環保項目決策缺乏公眾參與,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2012年短短4個月里,四川什邡、江蘇啟東和浙江寧波就接連爆發了三起環境公共事件。
網友對此次國務院部署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表現出強烈期待,希望十項“硬措施”能落地有聲,地方政府能強力推行、重拳整治。
網友@金久皓說,在具體落實中,“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更要從實踐上細化問責機制,并且與相關法律制度結合起來,動真格的!
不少專家學者和環保人士也表示,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的推行必須有更細化的制度支撐,在落實中要嚴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能讓“硬措施”打折。要明確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的具體責任人,規定到底誰負責、負怎樣的責,具體獎懲措施等。
網友@青源說,如今,地方政府要對當地空氣負總責,不是權力無邊,而是責任無限:管天,天要變藍;管地,地要變綠;管空氣,空氣要變干凈。
農工黨中央參政議政部部長隋路在今年的兩會上就曾建議,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未能完成治理任務且空氣質量狀況持續惡化的城市,要追究政府相關負責人的領導責任。最終形成一個層層有人抓、片片有人管、違法違規受重罰的多層次責任體系。
部分專家表示,目前各地頻出的大氣治污“新政”更多著眼于“軍令狀”、環境監測和末端治理,多是短期和片段化治理,無法從根本防治大氣污染。治理大氣污染,需要“標本兼治”,要從國家層面上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工夫,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網友@一個人一顆心90后說,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不僅要用“望遠鏡”看,還要用“放大鏡”看,從細處著眼防治大氣污染。為美好的明天,從現在做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