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申請量達到世界第一的中國,距離創新性國家還有多遠?為何我國迄今“缺位”諾貝爾科技類獎?華為中興遭遇美國知識產權指責怎么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3日在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就這些熱點話題進行了分析、闡述。
我國正處于“從模仿到創新”的轉型初期
記者:我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專利申請國,這意味著什么?
田力普:2001年我國申請專利量就超過美國,2012年距離進一步拉大。去年全球申請了210多萬件新的專利,我國有約65萬件,占30%。
但申請數量大說明不了太多問題,體現創新能力和意識的核心是專利擁有量:首先要通過申請專利來獲得知識產權;其次是授權量,通過全球檢索、審查,顯示技術水平全球領先;還要實施,投產,獲得回報。
而我國的專利擁有量迄今只有80萬,很少。從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提出到加深認識再到開始投入,從過去的模仿到現在的創新,從專利的申請到專利的授權擁有、實施投產,都需要一個轉型過程,我們目前處于過程的初期。
記者:專利申請量第一,并不意味著我們擁有一流的創新力,一些專利被認為沒有技術含量和生產力。我們離真正的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
田力普:專利多、質量低,設計多、發明少,沒有技術含量——占全球30%的專利申請量,是不是垃圾?有沒有價值?我的回答很簡單,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從他有第一件專利開始,哪怕是模仿別人的、低端的、發明度很低的大路貨,但只要稍有微一點點改進,就值得贊許。我們鼓勵一個從無到有的變化,有了第一件,才會去開發第二件,一下子成為“蘋果”可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