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必須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兩會開啟時刻,今年以來多地發生的嚴重霧霾以及會前襲擊京城的沙塵天氣,讓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識到:雖然距離“中國夢”從未如此之近,雖然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中國改革發展的任務仍然繁重而艱巨。2013年,將是機遇和挑戰并存、風險與困難較多的一年。
這任務,來自人民群眾的更高期待--
連任全國人大代表的農民工朱雪芹說,國家對于農民工的政策必須適應新生代農民工的新特點和新需求。
“過去他們出門打工就拎個蛇皮袋,找工作時只求包吃包住;現在許多人出來都拖著拉桿箱,更加注重體面就業和社會保障。”過去5年曾提出1份議案和14份建議的朱雪芹說。
這任務,來自經濟發展的亟待轉型--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就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10多年前提出的目標,到現在還遠未實現。”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說,實現“中國夢”,轉型是關鍵,人才也是關鍵,必須加快經濟轉型步伐,加快人才培養力度。
這任務,來自制約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難題的破解--
“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門對民營經濟和民間資本有意無意的歧視和限制,使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總是低人一等。”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認為,應該深化改革,讓民營企業享受到更加公平的發展條件。
這任務,來自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凸顯--
“我們的資源環境‘瓶頸’正越收越窄,老百姓不會再答應‘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觀和考核體系都必須調整!”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惠州市委書記陳奕威說,正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惠州成為環保部不久前公布的十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這任務,來自復雜國際形勢的有效應對--
未來一個時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也是中國和世界關系深度整合、調整適應的時期。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說,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地區動蕩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我國周邊環境日趨復雜,干擾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阻力仍然存在,來自外部的挑戰前所未有。
“挑戰是最好的課堂。”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中國已經創造出一個非常獨特的‘挑戰——應戰’模式,并在實踐中化危為機,證明了這一模式的有效性。
前進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成為代表委員的強烈共識。
“我國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總體格局沒有變,但內涵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規模擴張型’機遇變成了‘結構升級型’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隆國強說。
2012年,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遭遇重創的東方電氣集團又一次蟬聯發電設備產量世界第一--這是這家企業第9次摘取這一桂冠。
“東方電氣的發展緣于國民經濟在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但無論從企業發展還是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看,我們都面臨不少挑戰。”全國政協委員、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說,“實現‘中國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