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人大代表、農民工王馨看來,鐵路留給她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春運時的買票難。
10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說明,“實行鐵路政企分開”被列入方案第一項引人注目:不再保留鐵道部、組建國家鐵路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企業職責。
中國鐵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從其第一條營業鐵路上海吳淞鐵路1876年通車之時算起,是123年。中國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1909年10月建成通車。清政府時期建成鐵路9000公里。歷史的車輪駛進中華民國,在其長達30余年的統治中,雖然制訂了大規模發展鐵路的計劃,并一度設立鐵道部統管全國鐵路事業,但在國衰民窮、連年戰爭的情況下,全國2萬多公里鐵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能夠維持通車的僅有1萬多公里。
新中國的鐵道部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49年1月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簡稱軍委鐵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簡稱鐵道部)成立,中國大陸原有鐵路基本均被其接管,主要干線基本修復并連接成一個整體。在此過程中,鐵路系統也發展成為政企合一的計劃經濟單位,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擁有相對獨立的司法、教育、醫療系統,這種體制在當時的歷史階段發揮了作用,鐵路系統在國內交通格局中變身“鐵老大”。
從1953年實施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開始,新中國的鐵路事業進入了有計劃地大規模建設的時期。到2008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79687.5公里,居亞洲第一位。一個橫貫東西、溝通南北、干支結合的具有相當規模的鐵路運輸網絡已經形成并加快完善步伐。近年來,高鐵又快速發展。在中國,鐵路依然是最主要的長途交通方式之一。今年40天的春運里,全國鐵路共發送旅客24047萬人,日均601萬人,相當于每分鐘4173人,創歷年之最。
一直處于發展中的中國鐵路,始終存在著運量與運能之間的突出矛盾,鐵路仍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也是市場化改革的難點。改革開放后,中國鐵路幾次改革都因多種因素未全面推進。1986年,鐵路系統內部實行“大包干”的方針,不過,隨后頻發的安全事故令“大包干”改革戛然而止。擱置近10年后,鐵道部于1996年成立了鐵路總體改革辦公室,正式提出“上下分離”的改革模式。
3年后,鐵道部制定鐵路改革10年方案,擬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網運分離”原則,組建鐵道部、鐵路線路總公司和鐵路運輸總公司。然而,這個方案也遲遲未能出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