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尊重市場、重新發現社會,這是認識和定位政府職能的基本依據,也是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的現實需求
不同版本的猜想,翹首以盼的等待,今天中國,很少有哪項議題能像“機構改革”,引來如此密集的關注。這種關注,既有對切身利益的考量,更包含著對深化改革的期盼。
新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不再保留鐵道部、衛生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交審議。正如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這一方案,我們該以何種視野觀照?又該從什么角度評判?
細心的人會發現,相比以前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此次方案標題中增加了“職能轉變”四字。將“職能轉變”提升到與“機構改革”同等地位,是本輪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職能是機構設立的依據,機構是職能的載體。相比于部門撤并,職能轉變更難,也更為重要。如果職能不轉,單純地對機構分分合合,效果是有限的,甚至還會陷入“精簡再膨脹”怪圈。就此而言,這次改革突出強調職能轉變,抓到了要害。
如果說行政體制改革是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那么轉變政府職能則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轉變政府職能,實質上是解決政府應該做什么、不應做什么,重點是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即哪些事應該由政府、社會、市場各自分擔,哪些事應該由三者共同承擔。這個問題,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認識到了,并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每一步。
本輪機構改革,是自1982年以來,中國第七次進行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從1993年的“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到1998年的“消除政企不分”;從2008年的“突出公共服務”,再到今年的“職能轉變”,梳理這些改革,無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學會尊重市場、重新發現社會,這是認識和定位政府職能的基本依據,也是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的現實需求。
從這個角度,可以把握此次改革的方向。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減少和下放審批事項……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管住管好,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有效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