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華是廬山一家供港澳蔬菜基地的采摘工,她每天的工作——摘菜心是個精細活。供港菜心對長度、保留幾片葉子有明確要求,不能太嫩更不能太老,就只摘“兩葉一心”。大約30個小時后,廖曉華摘下的幾籮筐“兩葉一心”就被端上香港市民餐桌,變成他們愛吃的一道粵菜家常菜——蠔油菜心。
香港蔬菜供應超過九成來自內地。馬年春節臨近,無數內地同胞正像廖曉華一樣辛勤忙碌,就為讓香港同胞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新年。
“莫說關山多障礙,一枝一葉總關情。”香港回歸祖國17年,中央時時刻刻把香港放在心上,只要是有利于增加香港同胞福祉、有利于推進內地與香港合作、有利于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事,都會全力去做好,成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和諧、發展的不竭源泉。
對港開放:“代表內地對外開放最高水平”
根據香港的現實需要,中央政府多年來出臺了許多惠港政策。在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看來,簽署《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推出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政策、推動離岸人民幣業務和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等最為關鍵。
2003年簽署的CEPA是內地全面實施并接受世貿組織審議的最早的自由貿易協議之一,也是香港簽署的第一個自貿協議。此后,CEPA后續10個補充協議逐年簽署,形成了內地對香港較為系統的開放體系。商務部臺港澳司副司長孫彤說,CEPA對香港的開放程度一直代表內地對外開放最高水平。
按照世貿組織的標準,在貨物貿易領域,內地與香港已經全面實現自由化;服務貿易領域,內地對香港采取了403項開放措施,對香港服務貿易開放部門達149個,占世貿組織部門分類的93.1%。為在2015年末基本實現兩地服貿自由化,商務部正與香港特區政府積極研商,爭取進一步拓寬開放廣度、加深開放程度。
借助零關稅的東風,“香港制造”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在內地市場遍地開花。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累計有71.61億美元CEPA項下受惠貨物進入內地,關稅優惠39.83億元人民幣。
金融業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鞏固和提升,得益于國家的發展和大力支持。截至2013年底,香港人民幣存款已突破1萬億元。受惠于人民幣交易量的持續上升,香港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
內地企業赴港上市越來越多,推動港交所市值屢創新高。據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童道馳介紹,截至去年底,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有182家,共籌資2079.77億美元;內地企業(包括H股、紅籌股、民營企業)市值占港股總市值約57%,成交金額占總交易額約70%。
旅游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相關行業共聘用約62萬名雇員,占總勞動人員約六分之一。開放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為香港市民帶來“家門口的商機”。2013年訪港旅客為5430萬人次,超過七成是內地旅客,為香港旅游相關行業和從業人員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瓊表示,個人游令香港10年來零售額增長逾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