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接受眼角膜移植后,王美蘭躺在床上靜養。醫生陳鵬小心地為她整理繃帶 郭洋洋/攝
“我現在能看到一些東西,模模糊糊的能看到。”2月18日上午,躺在鄭州市眼科醫院的王美蘭說。作為河南省首例活體眼角膜移植手術受益者,她終于又見到了光明。
眼睛潰爛苦等合適眼角膜
52歲的王美蘭是駐馬店人。
一個多月前,她在干農活時感覺右眼硌得慌,看不清東西,在當時的三天時間內,眼睛一直感覺不適。
她的丈夫王四成帶她到縣醫院檢查,縣醫院檢查后覺得情況嚴重。得知情況,王四成立馬帶著她來到鄭州市眼科醫院(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經診斷,她的右眼是真菌感染引起的眼角膜潰爛,若不移植新的眼角膜,這只眼睛將永久失明。
可稀缺的眼角膜來源成了攔路虎。由于捐獻者少,一個多月來,她只能躺在病床苦苦等待合適的眼角膜捐獻者。
王四成告訴中國日報網河南頻道記者,診斷結果出來后,我們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才會有合適的眼角膜。
“幸運之眼”悄然降臨
就在王美蘭著急的時候,能給她帶來光明的“幸運之眼”悄然來臨了。
1月11日,家住南陽的耿斌因為右眼球意外損壞,經幾家醫院診斷復明無望,他做出了大膽的決定:將還有用的眼角膜捐獻給需要它的人。
耿斌的朋友得知此事,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發出“角膜捐獻,緊急擴散”的帖子,幫助眼角膜尋找合適的“新主人”。
2月17日,在網友牽線下,耿斌和王美蘭的眼角膜移植配對成功。而耿斌,也成為河南首例活體眼角膜貢獻者。
當天早上10點,耿斌的眼角膜在鄭大一附院摘除后,工作人員將眼角膜放置在容器迅速帶回鄭州市眼科醫院,將眼角膜移植到王美蘭眼內。
談起捐贈角膜的好心人耿斌,王美蘭止不住流下感動眼淚
感謝耿斌給我第二次光明
2月18日早上8點,距離王美蘭的角膜移植手術已經過去近20個小時。中國日報網河南頻道記者到醫院時,看到陳鵬正在王美蘭病房查房。
陳鵬叮囑王美蘭,繃帶系的稍微緊一點兒更有利于康復,一定要多吃一些有營養的東西,這樣才能夠好的快一些。說著,他重新給王美蘭系上繃帶。
站在一旁的王美蘭丈夫王四成對醫院很感激,說:“陳醫生,她現在能夠正常吃飯,早上還喝了一大碗湯。太感謝您了!”
王四成向陳鵬鞠躬感謝,陳鵬連忙將他扶起說,這都是我們醫生應該做的。
“我是個農民,沒有想到會碰上耿斌這樣的好人。”王美蘭在病床上用微弱的聲音說,“我很感謝耿斌,是他給了我希望,給我第二次見到光明的機會。”
她的眼角流出一行淚,聲音哽咽,說不下去了。
王四成告訴中國日報網河南頻道記者,每次提到耿斌為她捐獻眼角膜的事情,她都會激動地流淚。
“我們很感謝耿斌,美蘭也希望康復后能夠親自上門感謝耿斌。”他說。
主刀大夫陳鵬介紹,耿斌所捐眼角膜質地非常好,很新鮮,手術也進行得很及時,目前王美蘭的眼睛有一定的視力,能夠看到五指。
200多名患者需要眼角膜
王美蘭眼睛上的繃帶還需要一個月才能夠拆除。陳鵬稱,眼部接替組織的愈合一般情況下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像是‘傷筋動骨一百天’一樣,需要一個恢復的過程。
“隨著視力的恢復,她的眼睛會越來越好。”他說,王美蘭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在她急需眼角膜的時候,耿斌給了她希望。
但其他人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從病房出來后,陳鵬說,像王美蘭這樣急需眼角膜移植的患者,僅他們醫院登記的就有200多人,可像她這樣能夠及時得到眼角膜捐獻并進行手術的患者,只有極少一部分。
“因為眼角膜捐獻的少,每年只有三十多例患者能移植上新的眼角膜。”陳鵬解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中國人固有的傳統觀念,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捐獻。”
而在國外,情況卻不是如此,比如在新加坡,每個公民生下來就要簽署眼角膜捐獻的手續,如果不簽字就意味著他也失去了患病時得到眼角膜移植的機會。
陳鵬呼吁,希望中國人可以擺脫傳統的觀念,在百年之后能夠將自身的人體器官捐獻出來。
“我跟我的家人就說,有一天我不在了,就將身體有用的器官捐給需要的病人。”他最后告訴中國日報網河南頻道記者。(實習記者 郭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