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油橄欖果 |
“洋果果”在武都找到溫馨的家
武都引種油橄欖始于1975年,武都漢王鎮的羅永祥首先種植了12畝186株油橄欖,并于之后建起了種植園。1986年,也就是建園以來的第七年,漢王林場的油橄欖終于開始掛果。1989年迎來了第一次豐收,當年采摘油橄欖鮮果1萬多公斤。
雖然油橄欖在武都試種取得很大成功,但是當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沒有真正當作一項產業來抓,到1997年,武都油橄欖種植也僅有1320畝。盡管如此,武都依然被國家列為全國三大油橄欖生產基地之一。
1989年年初,把畢生精力獻給中國油橄欖事業的徐緯英教授在鄧明全研究員的陪同下,踏上了武都大地,從此與武都人民和武都油橄欖結下了幾十年的不解之緣。當時,徐緯英教授已是73歲高齡,但她仍然堅持帶領林科院的一批科研人員,與當地林業技術人員一道跑遍了武都的山山水水。經過多次反復考察論證,確認武都區白龍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帶是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全區19個鄉鎮420個村可栽植油橄欖的面積在50萬畝左右。
至此,這種原產地中海沿岸的“洋果果”,在武都區找到了溫馨的家!
|
油橄欖果 |
1990年,武都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園建設啟動。歷經三年,栽植佛奧、萊星、皮削利、皮瓜爾等18個品種2500株。徐緯英等專家教授與地方同志一道齊心協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園油橄欖產量遠遠高于國際橄欖油理事會產量標準,達到了地中海高產水平。其中有七個品種比地中海原產地早掛果4年,開創了油橄欖在我國種植4年結果的新紀錄。
“在全國四大油橄欖產區中,武都區對油橄欖發展的扶持力度是最大的,這也可能正是武都油橄欖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p>
近年來,武都區搶抓機遇,創新開發模式,采取國家、集體、能人大戶和千家萬戶一起上,以發展私有林經濟,治理荒山荒坡、退耕還林、地埂和“四旁”綠化及推廣應用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加快了基地建設步伐。
靈活多樣的發展機制使一大批有識之士積極參與到油橄欖產業的開發上來。截至目前,武都區在13個鄉鎮320個村3萬農戶、12萬多人發展油橄欖24萬畝。建成了大灣溝、將軍石高標準國有示范園2100畝,50畝以上的大戶私有橄欖園210處,油橄欖產出經濟已經占到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
圖為漢王佛趟溝油橄欖園 |
資料顯示,我國橄欖油的進口正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長。未來30年,我國橄欖油的消費市場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為了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武都區堅持換屆不換目標,換人不換規劃,一屆接著一屆抓,一屆接著一屆干,使全區油橄欖種植業得到持續發展。區上規劃在白龍江沿岸海拔1500米以下低暖河谷及低半山為重點區域的鄉鎮新發展基地26萬畝;以嫁接換優、配套建設水利灌溉設施和綜合管理為主要措施,改造原有基地10萬畝,培訓油橄欖產業農民12萬人,每個油橄欖種植村有2名以上科技帶頭人,每戶有1名科技明白人。
與此同時,武都區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傾斜支持油橄欖產業發展,激發能人大戶和企業投資產業發展的熱情。并且通過“合并改向、反租倒包、自愿互換、企業租賃、入股合作”等方式,加速土地流轉,擴大油橄欖基地建設規模。
根據這一規劃,到2020年,武都區油橄欖總面積將達到50萬畝,全區油橄欖鮮果產量達到45萬噸,橄欖油產量達到6萬噸,油橄欖產業總產值將突破75億元。(記者 薛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