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中心的城市,吃飯、娛樂可以足不出“樓”,人們進入去繁就簡的生活模式,有充足時間去享受生活,這就是唐德明心中的理想城市——“線狀城市”。
62歲的唐德明用了10多年時間,構想出“線狀城市”的雛形,其間草紙用了上萬張,文字稿斷斷續續,但他從來沒有放棄,直到2014年初完成了初稿和設計圖紙。“我們這一代人活得太累了,我不希望子孫們也這樣生活。”昨日唐德明說他“人生答卷終于完成了”,未來的事要交給年輕人去做。
另一種生活方式——“線狀城市”
大東區望花安居小區一戶普通居民住宅里,唐德明有些激動,他拿著上萬字的文稿,認真地介紹著自己10年來的構想——“線狀城市”。“傳統的城市是環形的,人們不斷向中心集中,城市的壓力越來越大,隱患越來越多。而線狀城市可以依據當地的地形,建造線狀城市,將人們分散在各個點上。”
為了更直觀地闡釋自己的構想,唐先生拿出一份圖紙。這是一個直角梯形建筑剖面圖,高90米,30層,長2000米。建筑縱向主要分成四部分,分別是居民住宅、餐飲娛樂區、物質貯備區、交通運輸。“住宅前面有露天平臺,居民可以健身活動。居民住宅與餐飲娛樂區之間由虹橋連接,樓層之間有扶梯。因為建筑里的空間非常大,一座樓幾乎可以滿足所有居民的衣食住行。而即使從樓的一端走到另一端,2000米用40分鐘足夠了,通常用五六分鐘居民就可以走到食堂、商場。”
“一座建筑可以住5萬人,沈陽有800多萬人口,像沈陽這樣的城市需要160多個這樣的建筑,建筑可以按地形分布。” 唐先生甚至設計好了建筑間的布局,建筑外面是一片“凈土地帶”,外圈是一片綠地帶,再外圈是“大路交通”地帶。
目的是讓生活進入簡捷模式
唐先生認為現代人早已習慣了傳統的城市布局,但如果他的“線狀城市”能夠實現,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實際上人們都是生活在空中,節省了很多空間。不需要遠距離出行,節省了很多時間。人們的生活將進入一種簡捷模式。”
“線狀城市”最初的靈感,其實來自唐先生對自己這一代人生活的反思。他萬分感慨地說,自己活得太累了。“我們這一代人,每天辛勤勞碌,沒有時間和精力報答父母情、給予子女愛,有時還要遭遇天災人禍,很累很無奈。”他說從結婚開始,他就負責家里的一日三餐,妻子則負責照顧孩子。每天上班騎車要一個多小時,“我們沒有時間去享受生活。”
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們也這樣生活。“我給餐飲區起了一個名字叫‘萬戶餐廳’,這里有專門的營養師為老人、嬰幼兒、孕婦、減肥人群等特殊人群配餐,可以建造生產線,批量生產食物,將家務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人們可以從做飯的家務里解放出來。”
唐先生介紹,“線狀城市”能夠更好地應對地震、雪災等災難,“如果發生地震,人們可以跑到‘凈土地帶’里,然后通過‘大路交通’地帶輸送到外地。如果發生雪災,人們足不出‘樓’也可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