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金電聯行通過獨創的數據量化和分析算法,利用云數據挖掘和云信用計算等技術,提供創新的無抵押的信用貸款和實時量化的風險監管服務。《經理人》粗略統計,截止到今年4月中,金電聯行已成功為1000多家中小企業,提供超過50億的無抵押貸款服務,單筆最高貸款額6800萬,7-28天完成貸款,至今沒有出現一筆不良。
熬過極為艱苦到逐見曙光的8年,范曉忻和他創辦的金電聯行,正在中國完成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情,是一次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這件事情的成功,對銀行和中小企業,對政府和各類機構,價值和意義都非常重大,而金電聯行,也開創了一個規模巨大的藍海市場。
今年3月底,一家做實木地板出口的OEM企業老板找到筆者訴苦,他們剛接到一筆海外訂單,因為資金周轉吃緊,還有450萬的原材料和設備款一直沒有到位,盡管這些年經營一直不錯,但當地銀行貸款政策不斷收緊,救急的資金成了他最頭痛的問題,也是企業發展中的一大硬傷。
類似這家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過去幾年中,范曉忻每天都會遇到。“中小企業融資是個老話題和大難題,但并不是融資無門,是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金電聯行(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曉忻說。一直以來,銀行都是充當典當行的角色,沒有值錢的抵押和擔保,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
一位銀行高管向《經理人》表示:“都說銀行嫌貧愛富,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其實,如果有很好的手段評估和量化中小企業的信用和風險,我們也愿意為它們貸款。”范曉忻對傳統銀行一直心存敬意,“在金融服務中,大家的分工和角色不同,傳統金融機構必須控制好風險,它們如果出問題,影響面太大了。”
因此,清華出身的范曉忻創辦金電聯行,來填補這個空白。簡單說,金電聯行通過獨創的數據量化和分析算法,利用云數據挖掘和云信用計算等技術,提供創新的無抵押的信用貸款和實時量化的風險監管服務。《經理人》粗略統計,截止到今年4月中,金電聯行已成功為1000多家中小企業,提供超過50億的無抵押貸款服務,單筆最高貸款額6800萬,7-28天完成貸款,至今沒有出現一筆不良。
在范曉忻看來,企業長期經營積累的數據和痕跡,通過模型分析和大數據挖掘,都可以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性,能客觀體現企業的經營和信用情況,數據變成了企業的無形資產。一年多之前,他就提出“數據資產化”理念,“數據就像原油,不經過加工的就是垃圾,什么也做不了,經過清洗和分析,就會變成財富,成為工業的基礎和催化劑。”
除了在微觀層面幫助中小企業融資外,很多地方政府和經濟開發區也找到金電聯行合作,對宏觀的區域經濟進行量化分析。“政府掌握大量詳細的企業數據,包括水、電、納稅等等,通過量化分析,可以反映地方經濟走勢,可以給企業健康和信用狀況做全方面體檢。”范曉忻說。在他的設想中,金電聯行的定位,就如同電腦的CPU,讓數據量化、可視化,讓數據會說話、有價值,成為資產和引擎,來驅動行業、企業、社會管理。
大數據 N的價值
8年,間接激活超過5000億中小企業產值,破解融資難、融資貴
金電聯行位于北京的總部,剛剛裝修后煥然一新,過去兩年,金電聯行陸續在上海和天津成立了分公司,整個團隊不斷擴張,卻依然忙不過來,范曉忻的工作安排都是按小時來規劃,越來越多的企業、銀行、政府,主動找上門希望合作。
當近兩年大數據金融崛起,互聯網 被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逐漸提升的媒體曝光率,使范曉忻和金電聯行成為追捧的對象,這在早年創業時,范曉忻想都不敢想。
到目前為止,與金電聯行合作的銀行有30多家,包括民生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等。通過金電聯行大數據金融模式獨有的三大創新,不斷為中小企業提供純信用貸款。據范曉忻介紹,金電聯行扶持的中小企業,年營業額一般在2000萬-20億元,一般無抵押授信額度在500萬左右,占年營業額的5-10%。《經理人》粗略計算,金電聯行間接激活的中小企業產值超過了5000億元。
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后,數據的力量和價值不斷彰顯。“我們2010年做的第一單純信用貸款,就有1500萬,第二單是2000萬,銀行的這些貸款均是不需任何抵押和擔保的,完全依靠大數據計算出的企業信用數據來支撐,可見數據的力量多么的強大。”范曉忻說。
在中國,信用體系缺失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沒有信用體系,但不等于沒有信用。范曉忻在國內接觸過非常多的優質中小企業,但它們的信用沒有被量化,無法被查詢。因此金融機構難以獲得量化后的企業信用,計算其信用的對等金額。而金電聯行破解了這個難題,搭起了中小企業和銀行對接的橋梁。
目前,金電聯行扶持的中小企業,有汽車零配件企業、大型商超、文化控股公司、科技型企業等。對于這些中小企業融資的成本,范曉忻在公司內定了一條鐵律和紅線——年化要控制在10%以內。一位中小企業主向《經理人》表示:“這個成本已經非常低了,我們通過民間拆借,做到15%-20%都很平常,融資渠道有限時,再貴的成本都得接受。”
對于這點,很多人不解甚至批評范曉忻,明明可以做到12%、15%,為什么有錢不賺?范曉忻從來不解釋,這是他堅守的紅線和目標,這背后,是他時刻記得的六個字:融資難,融資貴。“我們本可以收更高的點,也有企業愿意承擔,但我希望金電聯行做普惠金融,把難和貴的問題都解決掉,我們只收取合理的服務費,把實惠讓給中小企業。”范曉忻認為:“對于普惠金融,我一直覺得,用幾萬塊錢扶持個人,和用幾百萬、上千萬扶持中小企業,對經濟的貢獻是不太一樣的。”
金電聯行的數據引擎驅動力,不僅在中小企業融資上卓有成效,還延伸到更大的領域。其中一個案例是,某企業入駐一家開發區時,自稱年產值可達億元,要求開發區提供1億元的政府扶持,其中包括2000萬元資金支持和8000萬債項支持。該開發區委托金電聯行對這家企業進行體檢,通過數據量化分析和同行業數據關聯比較,金電聯行出具的體檢報告建議政府降低扶持力度,并提出可以用股權融資的形式予以支持的參考。事后證明,金電聯行的企業體檢服務,成功為開發區防范了資金風險。
在貸后監管和風險預警上,范曉忻向《經理人》獨家披露了金電聯行近期的一大突破:用20%的指標和數據,預警80%權重的風險問題。“有了長期的經驗和積累,我們開始做減法,這樣會大大降低企業和我們的操作難度。”范曉忻說。過去兩年中,金電聯行為銀行和地方政府進行貸后監管的規模超過200億。譬如,對國家開發銀行的近1000家貸款企業實行貸后管理,監管資金達 37億元。對上海嘉定區內總共12家小貸公司、3家擔保公司實現監管,涉及金額50億元。
中國有大量的數據,生產數據、電商數據全球領先,這些數據背后的價值難以估量,卻被長期忽視。“我之前曾提出來,中國的稅務數據是極其有價值的,每張增稅發票上都有大量有價值的信息,企業的很多核心內容都在上面。現在,國家提出互聯網 行動計劃,大數據本身是個基礎架構,也是一個催化劑。
從0到1的三大獨創
理念創新 科技創新 模式創新,鐵人三項缺一不可
這家成立剛滿八年的公司,在國內創造了多個先河,提出了中國首個客觀信用標準,并被專家認定為客觀信用創建者及標準制定者,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首批全國性企業征信牌照,成立全國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服務公共服務平臺。
至今為止,國內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做和金電聯行同樣的事情。據《經理人》了解,在金電聯行只有100多人的時候,科研團隊就占到了一半之多,范曉忻常說自己也是搞技術和研發的。除了技術人員,金電聯行還有大量研究數據模型和分析的科學家,他們在實驗室里,不斷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對于一家企業的數據分析,金電聯行有2000多個指標,常用的也在1000個以上。
范曉忻表示,金電聯行走到今天,從早期自我否定到艱難推廣,再到今天被追捧,靠的是三大創新: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鐵人三項,缺一不可,而每項創新都有一段痛苦的血淚史。“最苦最難的事情,金電聯行都經歷過了,沒有什么捷徑可走。”范曉忻說。
企業的信用是可計算的。從理念上,金電聯行實現了突破。用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對中小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的明細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把毫無關聯的數據,變為各項信用指標和信用報告,將無形的企業信用計算出來,使銀行、政府能夠跨過財務報表中的合計數字,清楚地看到企業的真實運營情況,甚至可以了解某個行業、某條供應鏈的現狀和趨勢。
銀行的數據夠大,政府的數據也夠大,但沒有一套經過反復印證的算法和數據模型,數據就毫無意義。在金電聯行創辦之初的三四年里,范曉忻和團隊一直在實驗室里研究算法分析和數據建模,不斷推倒重來。說到那段經歷,范曉忻至今還心有余悸。
在科技創新方面,金電聯行形成了三大核心技術:云數據挖掘,用自有研發的數據挖掘機器人,采集企業所有電子化交易平臺上的明細數據, 供大數據模型計算分析;云信用計算,利用數學模型計算出評價分值、信用額度并量化風險;云結構服務,集第三方信息價值鏈服務及平臺,交易、服務于一體。
具體談及信用是怎么計算出來的?范曉忻介紹,金電聯行會從三個維度獲取數據并進行分析。首先是看歷史:根據企業往年訂單、回款、庫存等所有原始數據,進行趨勢分析,量化企業信用;其次是看現狀:根據企業信用,計算對應的耐受力,形成企業信用融資額度;最后是看未來:通過訂單、庫存、回款等重要環節的變化,實時動態跟蹤,預測未來發展變化。目前,金電聯行已擁有數十萬家中小微企業樣本的資源庫。
簡單來說,金電聯行是在分析一家受評估企業創造財富的過程和結果,如果是一家制造企業,訂單、生產、庫存、回款、納稅,這些數據都可以歷史追述,并可以動態分析,再比較同類企業的數據。“如果一家企業其他經營數據都正常,但納稅很少,這就不正常。同樣的經營數據下,別的企業有500人,你卻只有20人,這也不正常。”對于數據的來源,金電聯行會與企業簽署數據開放協議,將其看家技術數據挖掘機器人植入企業電腦中,自動抓取數據。另外是利用政府開放的企業數據,包括水、電、稅務等信息,再加上企業自主填報的數據。
數據在金電聯行的模型分析中,產生了化學反應式的效果。長久以來,銀行最擔心的就是貸款后企業能否如期還款,需要對企業能力進行動態追蹤。金電聯行能做到動態監測和提前預警。“任何企業出問題,其實都是一個掙扎死亡的過程,不可能昨天定單滿天飛,明天就倒閉了,有些企業掙扎幾年才慢慢蕭條的。通過實時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我們就可以向銀行預警。”
關于模式創新,也就是基于大數據的客觀信用融資模式,前文已經介紹,已在實踐中成功幫助眾多中小企業以低成本拿到了貸款。
為何金電聯行能夠成功
大數據沒有捷徑,努力到無路可走時,上天就會給你一扇窗
今天,金電聯行和范曉忻作為創新者,成為博鰲論壇、央視,眾多大型論壇和媒體的座上賓,他們的創新模式備受追捧,但回想當年艱苦的創業經歷,往事不堪回首。“特別難。有時候晚上做夢還會夢到,好像自己又開始最難的那個狀態。”范曉忻回憶道。
8年前,范曉忻創辦金電聯行時,當時還沒有大數據的概念,卻一不小心做成了趨勢。“我讀清華時,學的是海量數據分析,但美國人很厲害,提出了大數據的叫法,一下子就把這個事情說明白了。”
范曉忻對技術和研發非常自信。2008年,“第一版模型開發完成,拿數據驗證后,所有人都覺得效果非常好。突然有一天,我讓科研人員把某一些時間節點的數據放進去,這些數據之前大家都覺得沒意義,但放進去就傻眼了,這些數據的相關程度,比我們之前弄出來更復雜的數據還要高,原來我們以為很重要的指標,只占權重的30%,另外70%還沒有探索到。方法錯了,這給我們打擊很大。”
對于科學探索的嚴謹和敬畏,范曉忻決定,一切推倒重來,重新建模型。“好比在建三層樓的地基上,要硬蓋20層樓,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一定要推到重來。如果打了20層的地基,我現在只蓋5層,這是沒問題的。”范曉忻說。整整又埋頭苦干了一年多,新模型的基礎非常扎實,也為今天的金電聯行打下夯實基礎。
到2010年,熬過艱難的3年,范曉忻經過和民生銀行開了200多次會議后,終于拿下了第一單——1500萬的純信用貸款,在他眼前,未來一片光明。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無情的打擊,第二、第三單,連續被否決,這中間有半年多時間,范曉忻和他的創業伙伴無比痛苦。
“說實話,現在都很難找到當時那么好的三家貸款企業,銀行還是比較保守,放第一單以后,他們在觀望,他們想知道一年期信貸,企業到時候能不能還款。”范曉忻坦言:從第一單到第二單這半年中,他們過的極其痛苦,他也終于知道書里寫的,什么叫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如果沒見到曙光會奔著目標一直前進,但知道光明就在前面,又爬了很長時間,對心理的打擊和壓力是最大的。
他和聯合創始人某夜喝完酒后,決定要徹底放棄。“我們已經竭盡全力,能投的錢都投了,都是自己的錢,不能再一條道走到黑了。”范曉忻和聯合創始人決定第二天去民生銀行打個招呼,畢竟合作了那么久,放棄了也要解釋下。
但命運就是這樣,當努力到無路可走,上天就會給你一扇窗。第二天,范曉忻去民生銀行,提前電話通知了對方,一出電梯,民生銀行的人就在電梯口等著他們,握著他們的手道歉:“千萬不要放棄,之前的一票否決,都是我們考慮的不周全,你們一定要堅持,這個事情對中國未來很重要,一定要做起來。”如坐過山車般,又見曙光。
搞科研,做大數據,沒有捷徑,最難最苦最累的階段,范曉忻挺過來了。之后的幾年,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開始熱起,到今年的互聯網 ,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在向他傾斜。范曉忻對金電聯行的定位,就是做大數據的引擎,做電腦的CPU,銀行、中小企業、政府、機構,誰用都可以,金電聯行能夠基于對企業的深層次了解,做企業征信、信用貸款、貸后監控、企業體檢、經濟走勢分析、社會治理等,為它們提供不同應用場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