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分廣義傷寒和狹義傷寒,廣義傷寒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狹義傷寒是廣義傷寒之一的傷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這里所說的傷寒并非現代醫學所指的傷寒桿菌引起的傷寒病。
傷寒病有宜用人參入藥者。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發汗以驅之。其發汗時。惟元氣大旺者。外邪始乘藥勢而出。若元氣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去生遠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去。全非補養虛弱之意也。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遇正。自不爭而退舍。設無大力者當之。而邪氣足以勝正氣。其猛悍縱恣。安肯聽命和解耶。故和解中之用人參。不過藉之以得其平。亦非偏補一邊之意也。而不知者。方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彌熾。斷不敢用。豈但傷寒一證。即痘疹初發不敢用。瘧痢初發不敢用。中風中痰中寒中暑。及癰疽產后。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一切可生之機。悉置之不理矣。古今諸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都用人參。皆藉人參之力。領出在內之邪。不使久留。乃得速愈為快。奈何世俗不察耶。獨不見感入體虛之人。大熱呻吟。數日間爍盡津液。身如枯柴。初非不汗之。汗之熱不退。后非不和之下之。和之下之。熱亦不退。醫者技窮。委身而去。不思內經所言。汗出。不為汗衰者死。三下而不應者死。正謂病患元氣已漓。而藥不應手耳。夫人得感之初。元氣未漓也。惟壯熱不退。灼干津液。元氣始漓。愚哉愚哉。倘起先藥中用人參三五七分。領藥深入驅邪。即刻熱退神清。何致汗下不應耶。況夫古今時勢不同。膏粱藜藿異體。李東垣治內傷兼外感者。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有功千古。姑置不論。止論傷寒專科。從仲景以至于今。明賢方書充棟。無不用人參在內。何為今日醫家。單單除去人參不用。以阿諛求容。全失一脈相傳宗旨。其治體虛病感之人。百無一活。俟閻君對簿日知之。悔無及矣。乃市并不知醫者。又交口勸病患不宜服參。目睹男女親族死亡。曾不悟旁操鄙見害之也。謹剖心瀝血相告。且誓之曰。今后有以發表和中藥內。不宜用人參之言誤人者。死入犁耕地獄。蓋不當用參而用之殺人者。皆是與黃耆白術當歸干姜肉桂大附子等藥。同行溫補之誤所致。不與羌獨柴前芎桔芷芩膏半等藥。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汗和藥中兼用人參。從古至今。不曾傷人性命。安得視為砒鴆刀刃。固執不思耶。最可恨者。千百種藥中。獨歸罪人參君主之藥。世道人心。日趨于疾視長上。其醞釀皆始于此。昌安敢與亂同事。而不一亟辨之乎。
附:人參敗毒散注驗(嘉靖己未)。五六七月間。江南淮北。在處患時行瘟熱病。沿門闔境。傳染相似。用本方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全無過失。萬歷戊子己丑年。時疫盛行。凡服本方發表者。無不全活。又云。饑饉兵荒之余。飲食不節。起居不常。致患時氣者。宜同此法。昌按彼時用方之意。倍加人參者。以瘟氣易染之人。體必素虛也。其用柴胡即不用前胡。用羌活即不用獨活者。以體虛之人不敢用復藥表汗也。饑饉兵荒之余。人已內虛久困。非得人參之力以驅邪。邪必不去。所以服此方者。無不全活。今崇禎辛巳壬午。時疫盛行。道倚相藉。各處醫者。發汗和中藥內。惟用人參者。多以活人。更有發癍一證最毒。惟用人參入消癍藥內。全活者多。此人人所共見共聞者。而庸愚之人。泥執不破。誠可哀也。又有富貴人。平素全賴參術補助。及遇感發。尚不知而誤用。譬之賊已至家。閉門攻之。反遭兇禍者有之。此則誤用人參為溫補。不得借之為口實也。胡卣臣先生曰。將傷寒所以用人參之理。反復辯論。即婦人孺子聞之。無不醒然。此立言之善法也。
人參能和百藥,但無論單方、復方入藥煎煮,還是浸酒、煲湯、燉肉,都具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傳統中藥材講究地道藥材,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中國長白山區盛產人參,以其品質地道、上乘、產量大,被國際公認為中國人參的原產地。國內歷史悠久的老牌人參“皇封參”,來自長白山,傳承古法制參,努爾哈赤改“水浸法”為“煮曬法”,后又改為“蒸曬法”發明了“紅參”(《清太祖武皇帝努爾哈赤實錄》);皇封參保留并傳承了這項古法制參技藝;而今,聞名全國的皇封參手工制參技藝被納入白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末代皇帝胞弟愛新覺羅·溥杰公開的書法作品中,曾親筆題詞“祝皇封參走向世界”,并給予皇封參高度評價:“皇封參能使康熙和乾隆健康長壽,使歷代皇室貴族終身受益,更應該福澤人類”。據了解,皇封參曾獲國家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39屆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獎、中國農業部優質產品等國內外多個榮譽獎項,通過歐盟、美國、中國權威機構有機認證,是國內人參行業領域唯一中華老字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