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昌都鎮前往察雅縣,經過主卡大橋后,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用藏漢雙語寫成的標語:“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類似這樣的教育宣傳標語在西藏,在昌都甚為常見。隨著近幾日記者在昌都的走訪,越到基層,越能感受到農牧區對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堂五年級的語文課上,老師正在講解課文。 攝影:王昕秀
在西藏,扎根基層的農牧區教師更是清苦,他們不但要應對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應對封閉寂寞而造成的精神困境。因此農牧區教師隊伍的穩定與發展對西藏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這一話題,記者采訪了昌都地區教育局局長仁青洛布,這位昌都基層教師出身的局長,對此深有感觸。
地處三江流域的昌都,相比起西藏其他地區來說,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地形、地貌相對復雜得多,因此一直以來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相對于城市、縣鎮來說,這里的基層農牧區教師工作生活更是清苦許多。
仁青洛布表示,西藏教育的重點在農牧區,留住基層教師難度大。作為管理部門,為了穩定基層教師隊伍,改善農牧區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昌都地區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就是確保教師工資正常發放,目前昌都沒有發生任何工資拖欠的現象。同時保證教師的休假權利。
其次是促進偏遠鄉鎮教師隊伍與縣鎮、城市教師之間的合理流動。仁青洛布介紹,昌都地區現在仍執行師范類畢業生分配工作的政策。除國家重點師范院校定向高中學校的師范畢業生外,其他類別的畢業生都面向基層農牧區分配,工作滿一年以后,都可以參加昌都地區直屬學校的招錄考試。此項工作已經開展多年,一批專業技術水平過硬的農牧區教師已流動到地區直屬學校工作。這樣的動態輪換機制,也減輕了基層教師的心理和精神負擔。
為了改善條件,許多優惠政策向基層傾斜,進一步加快了基層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在村一級的教學點里,保證通電、通水,通路,讓老師學生們能看上電視、聽到廣播。據了解,在“十二五”期間昌都地區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投資近40億元,用于改善中小學校特別是農牧區學校辦學條件。
目前昌都地區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師是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實施以來補充的教師,年齡多數在30歲以下。他們是昌都教育的支柱,是希望所在。為了加快這支隊伍的成長,提高工作能力,正不斷通過遠程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是一項事業,我們用感情留人、用條件留人、用環境留人,并在全地區形成關心、尊重老師的氛圍。為農牧區孩子們留住老師,為昌都教育留下人才,我們義不容辭。”仁青洛布動情地表示。(王昕秀)
編輯: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