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三峽》攝制組在萬州中學拍攝(資料圖片)
以史詩電影為基調的影片《中國三峽》自放映以來,以其獨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讓觀眾獲得一種心靈震撼,影片中體現出的三峽精神,引起庫區人民的共鳴。
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中國三峽》從國家的層面對三峽工程進行了全面總結和展示,其高規格、高質量的水準奠定了它的權威性、唯一性和典藏性。
影片導演楊書華曾表示,為避免影片出現假、大、空現象,創作組力求通過放大細節,拍活情節,讓影片生動而豐滿。同時,運用對比與揭秘等方式,力求使影片在充滿人文特性并富有理性色彩的同時,做到思想性、文化性、普世性兼備,史詩感、藝術感、認同感皆有。
來自奉節縣的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向上說,自己的老家就是在三峽工程蓄水時被淹的,現在父母已經在主城買了房,全家人馬上就可以住進新房。搬離舊居雖然有很多不舍,但當看到整個三峽工程的壯觀氣魄和巨大的經濟效益時,又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峽工程改變了家鄉的面貌,家鄉跟以前比起來發展變化很大!”從巫山縣到主城上大學的朱安銓感受到了家鄉的巨大變遷,認為三峽工程不但便民,還帶動了家鄉的經濟發展。作為一名來自庫區的大學生,朱安銓希望畢業后能回到家鄉工作,因為現在家鄉的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中國三峽》記錄的是歷史和現在,同時還記錄了那些為三峽工程無私奉獻的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匯集成為三峽精神。而在新時期的今天,又該如何弘揚這種三峽精神,為五個重慶建設做出貢獻?涪陵區政協副主席楊欣認為,三峽精神是一種舍小家顧大家的犧牲精神。三峽工程從國家層面來說是存利的,而對于在庫區生活的人來說,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小家園,這對于一般的農民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三峽精神不僅僅體現在搬遷過程中,在后期安置、發展致富過程中都有所表現。影片《中國三峽》是一種宣傳三峽精神的方式,讓全國人民都能通過影片體會到三峽庫區人們的犧牲精神,看到三峽工程的成就和意義。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認為,《中國三峽》不但闡釋了三峽移民精神,更闡釋了三峽精神。這種精神是三峽人民依托三峽山水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精神,包含以巴人為代表的忠勇剛烈的品格、以楚人為代表的開創奮進的精神,以及承擔大義、舍身為國的自我犧牲精神,這種精神也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重慶晚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