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遍地有“馬”。重慶晚報記者查詢重慶市地名委員會主辦的重慶區劃地名網顯示,重慶與馬相關的地名有近400個,其中秀山帶馬字的地名最多,有75個。主城九區有69個馬地名,包括江北區石馬河、九龍坡區走馬鎮、北碚區歇馬鎮3個街鎮,以及66個居民點、公園景區、街巷、山峰。北部新區的資料顯示沒有馬地名。
據統計,截至2013年12月,重慶市轄區的19個區、19個縣里,行政區域含馬字的街鎮有14個,另外居民點等含有馬字的地名有近400個。這些地名除少數難以查實,大多都有其歷史淵源。
“馬地名一般與馬的形狀有關,如萬州區馬鞍山、涪陵區馬頸;或與養馬牧馬有關,比如黔江區的放馬山;或與馬姓人物有關,比如渝中區的馬家巷、江北區的馬家溝;或與歷史事件有關,比如涪陵區的馬武鎮等。”重慶文化名人、《中華民居》文史顧問肖能鑄告訴重慶晚報記者。
北碚區歇馬鎮
南宋兵馬常駐地
地點:北碚區西南部,距主城56.5公里。
形成:南宋。
北碚區人民政府網站關于歇馬鎮的介紹稱,早在南宋,重慶合川乃抗元前線,兵馬往來常駐于此,郵差和郵馬也在此歇息,故名為歇馬場。民國時期建制為鄉,1950年調整到北碚。
忠縣馬灌鎮
清末形成
地點:距忠縣縣城59公里,距梁平縣城53公里。
形成:清末。
1941年更名馬灌鄉。1992年撤區并鄉將馬灌鄉、倒灌鄉合并為馬灌鎮,2006年3月2日,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高洞鄉、黃欽鄉、馬灌鎮合并為現在的馬灌鎮。
萬州區走馬鎮
山嶺似行走之馬
地點:萬州南部邊陲重鎮,萬州第一兔業大鎮。
形成:清代至民國初屬市郭里九甲,1940年置走馬鄉,1958年改公社, 1992年建鎮。
據重慶區劃地名網關于萬州區走馬鎮的簡介稱,以境內走馬嶺得名。走馬嶺,山嶺酷似行走之馬得名。
江北區石馬河
諧音石馬“活”
地點:江北區西部。
形成:清朝。
石馬河的來歷,與清代一座名為崇德堂后改稱惠民宮的道觀有關。史料記載,崇德堂山門前有一對石馬,和真馬一樣高大威武,從頭到尾是整塊石料雕鑿而成。
“據《石馬活》記載,有一天,石馬活了,常常于夜間跑過嘉陵江,到磁器口偷吃莊稼。一次被人發現,打斷了一條腿。消息傳開,人們一大早便跑到廟門前察看,果然發現左邊那匹馬少了一條腿,才相信石馬活了。”重慶理工大學旅游系專家張濤解釋,當地以活的諧音為河,取名為石馬河。
涪陵區馬武鎮
東漢名將馬武屯兵地
地點:涪陵西南部,距涪陵城區24公里。
形成:東漢。
前年5月,這個鎮上還搞起了馬武文化尋根主題征稿活動,相傳東漢時大將馬武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均田壩(現馬武鎮仍有均田村)便是有力的佐證。
本月,涪陵區郵政局和區集郵協會舉辦了《甲午年》郵票發行活動。涪陵區4個帶馬字的郵政日戳地名,其中就有馬武。“馬武是涪陵區七個重點鎮之一,自古以來是涪陵南部重鎮。春秋以來,官府就在此設有治所,1931年置為鎮。”涪陵區郵政局和區集郵協會人員楊浩宏告訴重慶晚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