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民營經濟的發展遇到了空前的困難。在需求萎縮、市場低迷的窘境中,民營經濟較少得到宏觀政策的支持,中央四萬億投資大量流向央企和大型國企。據統計,2009年全國非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落后4.4個百分點,比國有單位落后16.6個百分點。2007-2008年沿海民營企業大規模內遷以尋求市場機會,2009年民營企業在航空、鋼鐵、煤炭、公路等行業再掀新一輪退潮。民營經濟擁有話語權的依然只能在輕工業制造和日常生活服務業兩個行業,而國有經濟依然在五大基礎產業擁有絕對的控制力。包括能源資源,交通電力,公用事業,金融,文化衛生等,國有經濟所占比重都在90%以上。2006年中央企業利潤突破一萬億元,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更實現利潤1.34萬億元。國有企業不僅在基礎行業積極拓展,甚至向房地產等競爭性行業大舉擴張,創造了不少新的"地王"。這種“國進民退”現象目前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存在巨大隱憂。
近日,中國日報記者就民企的發展問題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顏延齡,以下是采訪實錄:
中國日報:我們知道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進民退”現象愈演愈烈。在當前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下,民營經濟主要面臨哪些發展困境?
顏延齡:首先,制度歧視,資源錯配。
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國有經濟而言,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會,但是卻占有了較少的土地、礦產等物質資源,也難以在國有經濟占主導的行業獲得公平進入的機會。經過1982,1988,1999三次修改憲法,民營經濟逐漸有了合法地位,“非公三十六條”更是使我國在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上又邁出歷史性的步伐,對于促進中國經濟結構完善和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國有經濟、外資經濟與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政策差異,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向外資開放的領域允許民間資本進入。但是,由于缺乏一份向民間資本開放市場的“時間表”,也沒有可操作的程序規定,一些部門、行業壟斷和歧視性的準入政策仍然存在,如銀行、保險、證券、通信、石化、電力等行業,民間資本一直難以進入,與國有經濟相比,民營經濟在投資、生產和經營諸方面,面臨更多的前置審批,手續雜、關卡多、效率低,在參與競爭的資格、條件和機會上往往處于不利地位。
其次,資本短缺,融資困難。
民營企業的發展普遍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擾,融資困難是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民營企業在取得商業銀行貸款方面以及在公司股票上市和發行債券籌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除了短期信貸以外,其它融資渠道對民營經濟的開放度很低。目前國家雖然出臺了信用擔保、風險投資等方面的政策,但具體操作難,在基層落實難。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的機會少、規模小、期限短、比重低、品種少、擔保難、成本高。長期以來民間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身積累和借貸,甚至有不少來自地下錢莊。國有銀行對民營企業“惜貸”現象比較突出。除少數大企業集團外,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據國家金融統計報表反映,我國對小規模民營企業貸款的比重還不足貸款總數的1%。與銀行信貸相比,證券市場對民營公司的開放度更低,即使是十分成功的民營企業,要想利用上市或發行債券、商業票據等融資手段也極為困難。雖然近年來,管理層摒棄了限制民營企業到主板上市的做法,但入市門檻較高,只有少數擴張較快的民營企業集團才直接或間接地擠進“主板市場”,廣大中小民營企業幾乎不可能通過這種渠道直接融資。二板市場容量相對較小,無法滿足中小企業融資要求。民企債權融資也排在國企之后,政府提供的銀行技改貼息貸款、國家科技發展基金、加速折舊減免稅收等財政金融優惠政策也往往與絕大部分民營中小企業無關。民營經濟間接、直接融資的渠道都比較狹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第三,先天不足,管理落后。
相對于國有企業60多年的發展歷史,民營企業只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資本積累,制度完善,管理機制建設,人才培養和使用,品牌培育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還存在巨大差距。整體上民營企業規模分散,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產業結構趨同、技術水平較低;產品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管理水平較低,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足。部分民營企業的還存在道德風險問題,降低了社會信用評價,給自身發展帶來巨大障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楊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