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1日報道:這是一份引人艷羨的工作,但在幸運的光環背后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楊杰是一位28歲的熊貓飼養員,每天都能和大熊貓們親密接觸。目前,他和同事們在上海動物園照顧十只世博熊貓。
雖然很年輕,楊杰照顧大熊貓的經驗并不少。“各個階段的大熊貓都照顧過,算經驗比較豐富吧,” 他說。
楊杰在學校里學的是動物科學,一個比較籠統的專業,畢業時候恰好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招聘飼養員,楊杰經學校推薦,實習合格后,開始了大熊貓飼養員的工作。
“想起來,也就是緣分”,楊杰說。
曾經一起工作過的同伴,也有一些因為忍受不了在深山里工作的環境而離開。楊杰堅持下來,這樣一干就是9年,“許多志愿者都叫我師傅,我和徒弟關系都不錯”,楊杰說。
因為工作的需要,楊杰也經常出差,哪里熊貓需要他,他就去哪里。
“去年在武漢,我就住在熊貓館里面。熊貓吃的竹子沒有隔離存放,所以基本上熊貓隨時都有可能吃喝拉撒,半夜里地上也有新增的熊貓排泄物,總是需要清理。天氣很熱,很多蚊子,我洗澡的時候用毛巾打了十分鐘的蚊子。” 楊杰笑著說,比劃著蚊子有多么厚一層。
而這次來上海照顧世博熊貓,意義很不同。
“主要是熊貓年齡小,種群大,一共十只。這個年齡段的熊貓活潑,比較敏感。” 楊杰說。
而這種特殊性就要求飼養員更加細心地觀察大熊貓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1月5號晚上,十只世博熊貓乘坐包機從成都飛抵上海。上海動物園熊貓館外聚集了近百家媒體翹首等候,當熊貓寶寶住進寬敞明亮的新家的時候,鎂光燈不停地閃著,熊貓寶寶是理所當然的明星。而楊杰在一旁有些擔憂。
“有兩只貓兒在飛機著陸時情緒比較激動,尖叫了一會兒。我很希望它們能更加盡快適應環境。” 楊杰說。
四個多月過去,熊貓寶寶們適應得很好,每個都增重了不少。
“現在就是要保證它們發育正常,也不要超重,每隔一段時間調整食物的分量,”楊杰說。
說起養熊貓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細心,注意觀察,不放過每個細節”,楊杰說。
從體力上來說,這也不是一個輕松的工作。早上8點左右,世博熊貓寶寶們在室外吃第一餐竹子,楊杰和同事們開始清掃熊貓館舍。飼養員握著長柄的掃帚把近百平方米的館舍清掃干凈,用水管沖掉積累在地上的熊貓排泄物,再消毒一遍。
接下來洗手換衣服,準備熊貓寶寶們的早上的第二餐。飼養員們用電子稱精確測量牛奶的重量,沖調配方奶粉的溫度需要嚴格配比,不燙不涼,并用消毒過的不銹鋼碗分成均等地十份;胡蘿卜仔細削過,窩窩頭排放好。這樣的餐點,每天要準備兩次。
喂過第二餐,楊杰又翻開熊貓的觀察日記,一本一本記錄起來。楊杰和他的同事們每天都會為每只熊貓做觀察記錄,記下它們玩耍的時間,食物的配比和分量,精神狀態是否良好,排泄是否正常,事無巨細,一天不漏。
可是怎樣分辨每只熊貓呢?
“認識每只熊貓這是必備的,我們也要記住一些基礎的信息,比如熊貓的譜系,它們的生日。要分辨它們主要是看臉型,毛色,身材,”楊杰說。
每只熊貓寶寶都有自己的個性,楊杰說起它們,就好像幼兒園老師在說小朋友:“阿玲比較喜歡一個人呆著,平平和安安性子比較急。”
有時候“小朋友”也有不聽話的時候,比如搶別人的竹子,偷吃別人的食物。
“這個時候我們會輕輕地拍拍它,讓它知道這樣做不對。而一只熊貓吃得多,另外一只吃得少,對兩只發育都不好。” 楊杰說。
但是有的游客可能會不理解,把飼養員教養熊貓的舉動拍成視頻發到網上,標題是“飼養員欺負熊貓寶寶”。
“其實拍拍對熊貓沒有任何傷害,只是一種指示。有時候看到網上有這些,也挺無奈的。”楊杰說。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質,楊杰在飼養熊貓的九年里,只回家過了三次春節。
“家里在雅安,地震之后,弟兄和父母住在一起,住在板房里,現在生活都還好。回家的機會比較少,和家人朋友一般都是電話或者上網聯系。” 楊杰說:“有時候想家,我也會想,其實對于熊貓來說,我們也是父母啊。”
幾代人的努力,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它們回歸山林。
“畢竟熊貓不是寵物,它們生活在大自然里。” 楊杰說。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吳怡瑤)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