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基層醫改和公立醫院改革有機銜接
陜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初步建立起回歸公益性的運行新機制,公立醫院改革由點向面推進,全省呈現改革形式多樣化、政策措施具體化等特點
記者近日從陜西省醫改辦獲悉,六集專題紀錄片“探索———陜西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陜西省醫改辦策劃的三年醫改專題片“醫改春雨潤三秦”最近已攝作完成。
近年來,陜西省子長、閻良、神木、鎮安、洛川等地多形式探索醫改,亮點紛呈,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播出“中國醫改的陜西樣本”,以陜西子長、府谷和鎮安三縣為例,深度解析醫改陜西樣本;《焦點訪談》欄目以 “醫改成果百姓分享”為題目播出旬邑縣大病醫療救助專訪。僅據子長縣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5個省市區35個地市、32個縣區醫改考察團到過子長縣考察學習。
對陜西醫改的關注度,來自其紛呈的特色和亮點。到2011年底,陜西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形成,全民醫保網基本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基層全覆蓋,醫改財政投入資金繼續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項目按計劃完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全面完成,公立醫院改革由點向面推進,醫改保障和推進機制進一步加強,全省呈現出改革形式多樣化、政策措施具體化等特點。
財政投入繼續增加公立醫院回歸公益
公立醫院完全回歸公益屬性,是陜北子長縣醫改的亮點。子長縣政府財政為此每年支出2000萬元左右,藥品由縣政府集中采購、公立醫院工資由政府差額撥付改為全額撥付,并把醫生績效的考核依據由處方金額調整為處方數量。2011年,子長縣這一做法推至延安市全市試點后,陜西又先后安排了37個縣做試點。今年,在總結運行經驗的基礎上,這一做法將在陜西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全面推行。
子長縣公立醫院改革的顯著特點,就是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縣公立醫院取消15%的藥品加成,將公立醫院由差額單位改為全額預算單位、由財政補貼;政府還包攬縣醫院1941萬元的歷史債務,由政府逐年清還;撥款680萬元購置大型醫療設備,限定以成本價計收檢查費。鄉鎮衛生院運轉經費財政定額予以補貼,年增加370萬元。醫務人員津貼補助和人才培養等費用全部納入財政預算。
咸陽近日出臺的九大醫改措施中,突出政府保障責任,明確各縣市區政府負責縣級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貼等。以固定資產形式存在的歷史欠債經審計后由政府逐年償還。對縣級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按服務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無主病人救治費用經審核后按實際發生額補助。政府負擔縣醫院在崗醫務人員工資的比例不低于70%,縣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實行全額預算管理。各縣市區設立每年不低于50萬元公立醫院人才獎勵資金,納入財政預算。
作為全國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之一的寶雞市,從2012年起,在落實陜西省規定的人均25元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基礎上,寶雞市級財政再人均增加10元補助經費。從2012年元月1日起,對縣級醫院所有離退休人員實行全額供養,對縣區中醫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人員實行全額預算,對縣級綜合醫院人員工作補助不低于70%,為公立醫院發展提供保障。
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堅持把政府主導作為推進醫改的根本保障,是陜西醫改的一大特色。陜西省三年醫改計劃投入資金368億元。2011年財政對醫改的投入為140億元,其中中央資金65億元,陜西省財政投入達到35億元,市縣財政投入達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