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民:生態建設應從機制和政策上保證

張兆民建議,一是國家發改委出臺林區農民生活用電惠民差別電價政策。長汀經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對農戶生活用電給予補貼,引導農民改變砍柴燒的傳統,從源頭上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但這一模式要在更大范圍推廣,僅靠基層政府的財政補貼是不夠的,應該從國家的政策上著手,使之制度化、長期化。以龍巖市為例,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但用電價格卻一樣,用電成本遠高于砍柴成本,部分林農生活仍然燒柴。從另一方面來看,福建水力資源充裕,水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30%左右,豐水期以低價上網給國家電網,為國家創造了大量利潤,這得益于農村森林保護、水土保持。為此,建議國家發改委對林區農民生活用電分類設檔,直接參照農業灌溉用電,實行差別電價,實現良性循環、長治久安,真正把《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生態環保和惠民惠農的要求落到實處。
二是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龍巖是福建九龍江、閩江、汀江及廣東韓江的源頭。保護流域水環境,上下游都有責任。上游為了防止污染、治理污染,付出巨大的環保投入,以及發展的機會成本,應該得到相應補償。福建省這方面已有幾年的嘗試,取得很好成效。溫總理報告中,把建立生態補償制度作為一項重要改革,我們認為非常重要。建議盡快建立和完善責、權、利相統一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上下游流域共建共享、長治久安。
此外,作為來自老區、蘇區的代表,我們建議,對原中央蘇區中的閩西和贛南給予同等政策對待。去年6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贛南享受了許多的特殊政策。贛南和閩西山水相連,當年同屬原中央蘇區核心區域,一個是政治中心,一個是經濟中心,為新中國的建立同樣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今政策執行差異大,我們蘇區群眾反應強烈。為此,請求將閩西與贛南同等享受政策支持。
(記者 胡美東)
實習編輯: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