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發生時,肇事者是否故意撞人?把數字化新技術應用于交通事故現場勘驗,追蹤車主當時車速以及避讓、剎車、撞車軌跡等,全面記錄和還原案件,給出交通事故司法鑒定結果,從而幫助警方辦案和法院審判。19日,在南方醫科大學舉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鑒定新技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大專院校、司法鑒定機構及各級交通事故處理第一線的技術骨干和專家學者高度關注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鑒定的新技術突破。
會議透露,我國交通事故死傷人數持續攀升,而傳統的道路交通事故鑒定方法主要基于繪制二位圖紙并進行擬合推斷,往往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部分交通事故的案例過程不明、責任不清、疑難度很高,通常公安交警部門就會交給認證的“交通事故司法鑒定機構”執行,以便于給他們提供技術參考。
南方醫科大學司法鑒定中心主任王慧君介紹說,通過建立個性化的3D數字模型,不但能真實地還原車禍的實際情況,而且能夠從屏幕直觀地看到整個過程。尸體表面的皮膚損傷情況能夠為數字模型的擬合提供有力的邏輯支持,提示碰撞發生時作用力的方向、人體姿勢等重要信息。
她說,從百余次鑒定實踐情況看,虛擬解剖的結果真實可靠,檢查耗時短,數據可永久保存,即使尸體火化后仍然能夠作為重要證據為偵查和審判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目前此技術尚未推廣普及。王慧君說,現在國內具備這種新技術鑒定能力的機構僅四五家,不能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相關技術標準還未建立起來。隨著IT、數字化技術在汽車設計中的應用,老的標準也需要與時俱進。且各地鑒定機構良莠不齊,實際上,交通事故鑒定技術含量高,涉及多學科,需要路面設計、汽車檢驗、法醫鑒定、力學、生物力學等學科的專家聯合“會診”,相互印證,從而得出最終的鑒定結果。
一直以來,由于交通事故技術鑒定專業隊伍缺乏,現在的鑒定工作主要由交警承擔,“不過,交警要處理的事故繁多,要對每一宗案件進行詳細而全面的鑒定是個巨大挑戰。”王慧君直言,“個人傾向于大型的有能力的鑒定機構能夠參與鑒定。市場準入要有標準,良莠不齊的現狀希望有所改變。”這也是此次研討會上研究人員普遍的共識。
據介紹,上海市交通事故鑒定全部交由第三方鑒定機構實施;廣州市大部分事故還是由交通部門自行鑒定,少量交由鑒定機構,且由交通部門支付費用;在新疆,可以個人申請、出資進行交通事故司法鑒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