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海南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區出現37℃以上的高溫。海南省氣象部門預計,15日~18日海南省北部內陸、西部內陸和中部局部地區將持續35~37℃的高溫天氣,個別地區將達38~39℃,其余地區33~36℃。
據海南省氣象部門的數據分析,海南島35℃以上高溫主要出現在春季和夏季(3~8月),年平均約為19天。最早1月28日即出現(昌江,1964年)。西北部地區高溫出現最多,一般年平均為20~40天,其中最多為昌江,年均高溫日數達47天,其次澄邁43天;高溫天氣在南半部沿海地區極少出現,三亞、東方年平均約1天。海南各地極端最高氣溫基本上出現在4-6月,高溫極值由西北向東南地區遞減。只有澄邁、臨高、儋州、昌江、白沙5個市縣出現過40℃以上高溫,澄邁最高,達41.1℃(1994年5月3日),其中澄邁4天,其余4市縣僅2天,出現月份在3、4、5月。
海南高溫主要出現在春夏季節。在春季和初夏季節(3-6月),當海南受西南或偏西干熱風控制時,易出現高溫,極端最高氣溫也出現在這一時期。夏季,當海南處于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或者熱帶氣旋前緣的下沉氣流影響的情況下,易出現高溫天氣。海南高溫的空間分布除與影響的天氣系統有關外,地形的影響不容忽視。在海南島中部山脈的作用下,五指山以北地區,特別是本島西部和北部地區常處于西南風和偏西風的背風坡,出現下沉增溫作用,因此,易出現高溫;而五指山以南地區處于西南氣流的迎風面,下沉增溫作用相對弱,氣溫升高比五指山以北地區弱。
但總體而言,海南雖處于熱帶,平均氣溫高,但由于雨水較多,加上有海風調節,夏季高溫天氣不太突出,極端最高氣溫與內陸地區相比要低。
氣象專家提醒公眾和有關單位做好防暑降溫工作,白天盡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中午前后不要在烈日下外出運動;若外出,應采取防護措施,如打遮陽傘,穿淺色衣服,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白天陽光強烈,空氣濕度大,人體感覺悶熱,出汗較多,容易出現口渴、心情煩躁等現象,要注意作息時間,保證睡眠,多喝水。有關部門應注意防范因用電量過高,電線、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負載大而引發火災。(記者 劉小利 熊瑛 通訊員 張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