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觀看精彩的打柴舞表演
市民和游客歡跳打柴舞
市民和游客歡跳打柴舞
4月3日上午,在五指山三月三廣場,由機關、學校、社區、鄉鎮人們等600多人組成的33組隊伍,歡跳打柴舞慶祝2014年海南黎苗傳統節日“三月三”,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共同歡跳打柴舞。
據了解,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打柴舞其道具由木棍變為竹竿,故又取名為“竹竿舞”,是海南黎族最具傳統性、代表性、藝術性、觀賞性的舞蹈之一,鏗鏘有力的節奏、富有民族特色的舞步,表現了黎族人民的聰明才智、熱愛生活和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竹竿舞的前身其實是郎典打柴舞,郎典打柴舞可以說是竹竿舞的鼻祖。它有九種舞步組成,分別是:平步、磨刀步、搓麻繩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篩米步、猴子偷米步、烏鴉步。
“竹竿舞”,從動作表現形式看,從古至今演變到現在,采用了跪、蹲、站、移動的多種擊法,并不斷地變換節奏和各種圖形,跳者能夠瀟灑自如地雀躍于竹竿分合之間,并做各種翻擺、串轉、跳躍、闖蹬等高難度動作。當天現場表演的竹竿舞包括有,“穿山過海”、“情人漫步”、“闖八卦陣”、“熬戰沙場”、“三軍出擊”、“魚躍龍門”等套路跳法。“竹竿舞”,從傳統的表現形式看,它的“打法”與“跳法”在少數民族地區都因地緣的不同存有不同的風格的特點。
“跳竹竿”鍛煉了黎族人們勇敢頑強的毅力和快捷的反應能力,同時展示人的優美、舒展、奔放灑脫的舞姿。其中現場展示的《郎典打柴舞》代表海南參加了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評選,榮獲國家級銀獎。
此次打柴舞的執行編導黃永光給記者介紹,竹竿舞起源于刀耕火種時代,舞蹈的動作來源于黎族人們的生產勞動,祭祀祖先,婚慶嫁娶等,精彩的展示了黎族人們的生活。
來自黑龍江的游客汪健女士開心的告訴記者,打柴舞很歡樂熱鬧,跟著黎族人們跳這個舞蹈,感覺自己融入到黎族特色文化里,來過好幾次海南,這次特意來欣賞五指山舉辦的“三月三”活動,也品嘗了竹筒飯、陵水酸粉等美食,看到漂亮的黎族服飾就給自己買了一套。
參加這次打柴舞表演的五指山市民黃春告訴記者,作為黎族人的他非常開心,每到節日必跳的打柴舞更精彩熱鬧呈現給大家,為了讓大家在歡慶的“三月三”節日欣賞到美妙精彩的打柴舞,他們利用所有空閑時間認真排練了打柴舞。(記者 曾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