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寒暄叫‘弄啥哩’”“有一種聊天叫‘噴’”……春節期間,印有洛陽方言附普通話解釋的撲克牌在洛陽春節廟會上,幾天內賣出數萬副,并在網絡上刮起曬家鄉話、說方言的風潮。
洛陽方言撲克創作團隊負責人、36歲的高校教師郭棟沒料到,自己的一個想法能得到這么多人認同。他說,吸引大家的不僅是對于方言文化的心領神會,更有對搶救方言的緊迫感。
中國地域遼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山川阻隔、人口遷移等地理、歷史和社會因素,形成了多種帶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承載著各個族群的情感和文化記憶。近年來,隨著普通話推廣的深入,不時傳出方言式微的說法。
上海人一度以自己的滬語為傲。有土生土長的“老上海”說,曾經上海商場里的售貨員聽到顧客講普通話,態度都會冷淡不少。但如今,據媒體報道,一家劇團招募演員,幾乎找不到能說地道上海話的孩子。
遭遇這種尷尬的不止是上海。高校新生開學時,很難再見多年前大江南北方言齊聚的場景,80后90后們尤其是家在城市的,往往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方言?我不太會說啊。”
“沒有方言,就感受不到家鄉的親切感了。”郭棟說,方言撲克的創意最初就源于自己回鄉所受的“刺激”。在外地求學時,他每次回家一下火車就聽到地道的洛陽話叫賣聲,后來卻變成了普通話。驚愕之余,他發現身邊許多人都摒棄了洛陽方言,有些家長嫌“土氣”干脆不教給孩子。
在郭棟看來,放任方言藝術湮滅,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行為。他說:“推廣普通話和傳承方言并不沖突。方言代表情感認同、地域特色,棄之不用等于割斷了與文化母體的血脈情緣。”
郭棟迅速召集起一個團隊,想通過合適的載體為傳承家鄉話做點事情。他們搜集了許多“土得掉渣”但充分體現洛陽特色的方言詞匯,加以注釋,印在了社會上廣為流行的撲克牌上。
春節期間,正是中國人鄉情最濃、歸屬感最強的時候,洛陽方言撲克勾起了人們對家鄉話的集體記憶。一石激起千層浪,方言撲克的影響力沖出了洛陽、河南,網絡上許多地區的人都在溫習甚至“惡補”已生疏的家鄉話。
“很多意思用普通話表達不出來,見老鄉我還是愿意說方言。”老家在福建的客家人賴華容說,客家語在她那里傳承得比較好,她笑稱體內潛伏著根深蒂固的方言情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