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財政資金重扶持。縣財政每年對土地流轉大戶、示范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熱情。同時,把油料倍增計劃、高產創建、土地整理、農田水利、一事一議、財政貼息等項目一律向經營實體傾斜,用公共資源、財政資金、運行資本來提升各類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拓展服務功能,推動產業發展。馬崗鄉柳溝村村民、利民農機合作社社員王加兵說:“俺入社前就有一臺聯合收割機,每年收入1.8萬元,現在俺一年能掙7萬多元呢”。從2009年加入利民農機合作社后,王加兵連續添置3臺新收割機,財政共補貼他20萬元。
六是金融貸款做保障。為破解貸款抵押難問題,縣政府創新農村物權抵押擔保方式,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水域灘涂養殖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等“五權”進行確權辦證,需貸款的可持相應的物權證到縣財政成立的金鼎擔保公司申請擔保,擔保公司對其信用、資產等信息進行認證、評估后與農民簽訂擔保和反擔保合同,再向金融機構進行擔保,金融機構即可放貸。從而盤活全縣資產,為農村發展改革注入了強大活力。
七是農業保險解憂慮。為降低因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縣里成立了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固始縣開展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中介體系,鼓勵農戶、專業合作組織、企業參加投保,逐步建立應對巨災風險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后顧之憂。
八是科技服務作支撐??萍荚谛滦娃r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起到關鍵性作用??h科技部門積極扶持創辦各種科技合作組織和民間科技服務實體,建立農業生產技術綜合服務體系;涉農部門采取“結對子”的辦法,選派高中級農技專家進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種養大戶,把科技推廣到生產第一線,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一體”顯現見規模
在“八位”合力推進下,該縣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組織形式多樣化。全縣建立了34個縣鄉農業發展服務中心、34個縣鄉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大廳、34個縣鄉農村社會化服務中心和601個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成立了15個農業協會、73個中介服務組織、83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5.2萬戶,農戶入社率14%;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2家,有10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成立了科研機構并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多層次的聯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
服務內容全程化。政府部門、企業、合作組織、農民、財政、金融、保險、科技等“八位”形成合力為產前、產中、產后每一個環節提供相應技術支撐,把服務貫穿于整個過程始終。產前提供土地流轉服務,引導各類組織參與土地流轉,實施規模經營,全縣已流轉農地面積139萬畝,其中,耕地流轉面積達88萬畝,千畝以上流轉大戶96個。產中提供農機農技服務,實現生產過程機耕、機播、機收全程機械化,全縣農機服務能力達到250萬畝次,機插秧面積達80萬畝。產后提供產品售后服務,常年由農戶和合作社生產的稻谷達100萬噸,全部由企業訂單收購,經過統一加工、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對外銷售,提升固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施利益最大化。
服務質量標準化。建立了農機作業、農技服務、農藝指導質量標準體系,加強服務組織制度化、規范化建設。農機作業操作規程、水稻油菜高產栽培技術、有機香稻種植生產技術規程、機插秧育苗技術要點、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固始雞、豫南黑豬疫病防控等標準化生產規程分別印發到各個種養大戶手中,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技術人員,實行定人定崗定責定指標。
對于以上做法,信陽市委常委、固始縣委書記焦豫汝深情地說:“其實,農民是最大的創新者,很多經驗來自農民的勇敢嘗試和創新。”(記者 向明超 通訊員 劉倩)
實習編輯:李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