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主流媒體在重要版面和時段集中推出報道,以不同的視角和形式,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下中建七局一公司項目部經理、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黃久生的17年義務贍養家鄉700余位鰥寡孤獨老人,并紛紛配發短評,各大新聞媒體也紛紛給予轉發,黃久生的事跡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
中央電視臺13套在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展播中介紹了黃久生17年如一日義務贍養家鄉700位孤寡老人的感人事跡,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也紛紛以《700位老人共同的兒子 仁心大愛報春暉》、《致富不忘本 常懷報恩心》、《700位老人的“兒子”》、《仁心大愛報春暉》、為題,熱情謳歌了黃久生心存感恩、情系家鄉、愛撒人間的大愛真情。《人民日報》最后配發的短評是: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黃久生,致富不忘本,常懷報恩心。他是700位鰥寡孤獨老人共同的“兒子”,為他們養老送終;他是家鄉永不缺位的“主人”,先后為援建家鄉小學、修路、購置醫療設備等捐款310多萬元;他是那些遭遇困難陌生人的“兄弟”,無數次默默為貧病者慷慨解囊。黃久生的仁心大愛溫暖社會,點亮了一盞精神世界的明燈,無愧于道德模范的稱號。黃久生生動詮釋了利他精神的內涵,樹立了一種道德境界的標桿,必將鼓舞更多的人把助人當作快樂,把奉獻作為幸福。
黃久生無私奉獻的情懷也深深感動了家鄉人民,成為兩個多月以來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黃久生家鄉雙柳樹鎮民政所長余輝說:“黃久生的事跡之所以感人至深,不僅在于他捐出了很多的錢,更在于他獻出了自己的心。一有時間,黃久生就回鄉看望困難老人,給老人買藥治病,給老人過生日,下廚親手給老人們做飯,帶領他們游覽城市,給老人則是更多的精神慰藉。而他自己現在還沒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室,還是住在一個租賃來的簡陋的辦公室里。他所帶來的溫暖就不僅來自那些衣物,更來自他那顆滾燙的赤子之心。”(記者 向明超 通訊員 晏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