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抗熱衰退的汽車用離合器面片及生產工藝”、“非纏繞式汽車用離合器面片”2張“王牌”,留美博士張蘇毅然回到家鄉十堰,創辦了法雷諾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年產值達到5000多萬元。3月7日,他高興地對記者說:“是家鄉重視人才的政策和氛圍,吸引了我回鄉創業。”
張蘇是十堰“柔性攬才”眾多受益人中的一個。近幾年來,作為我國重要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的十堰市,不斷打破人才引進難和留住難的“瓶頸”,變剛性引進為“剛柔并濟”,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該市強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謀”的用人新觀念,堅持把引人才與引智力相結合,鼓勵海內外各類人才來十堰開展技術咨詢、合作開發、項目論證、成果轉讓等活動,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貧困山區實際的人才隊伍建設新路子。
十堰先后開展了“市校人才共建”、“院士專家十堰行”、“漢江上游人才協作會等活動,使各類人才為十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該市與武漢地區12所高校簽訂了“市校人才共建”協議,建立了人才培養引進、智力項目合作、成果轉化應用三大共建工作平臺,3年來共建高校共為十堰輸送各類人才3116人,為十堰培訓主導產業發展所需各類人才4700多人次。去年,市政府又與武漢大學簽訂了全面產學研合作協議,建立了4個“產學研”合作基地和1個博士后工作站。
目前,“院士專家十堰行”成功舉辦3期,共有17位院士、49位專家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文化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等11個重大發展問題開展了咨詢考察,提出了50多條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制造業、生物制藥、水源區環境建設等領域達成了7項產學研合作協議。
與此同時,該市還緊緊依托產業項目引才。鄖西縣“山斟”野葡萄酒業公司與西北農業科技大學開展了“野葡萄干紅生物降酸工藝”項目合作,吸引了由2名博士、5名碩士組成的人才團隊前來解決野葡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來源: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通訊員王坤、姚平)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