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華中科技大學對外發布消息:該校痕量灌溉研究中心主任諸鈞團隊歷時10多年成功研發出痕量灌溉(簡稱“痕灌”)技術,該技術比目前效果最好的滴灌技術還可節水50%左右,未來有望替代滴灌,并在滴灌無法使用的廣大地區獲得應用。
諸鈞介紹,痕灌依靠毛細力作用自動調節水分供給,只濕潤作物根系周圍土壤,使作物根系周圍的土壤水分含量一直處于相對穩定狀態,農作物將按需吸水,這打破了農作物“被動式補水”的全球傳統灌溉模式,減少了水分地表蒸發和地下深層滲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諸鈞團隊試驗結果表明,在不減產甚至增產條件下,與滴灌相比,痕灌節水40%-60%。
據了解,以色列滴灌技術被公認為是目前效果最好的節水灌溉技術,我國引進后,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滴灌灌水器流道易堵塞和制造難等問題,也一直未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痕灌技術的核心節水部件——痕灌控水頭,由具有良好導水性能的毛細管束和具有過濾功能的痕灌膜組成,控水頭內的痕灌膜與毛細管束的雙重結構可防止毛細管束因雜質而堵塞,保證系統長期穩定工作。北京市農委組織中國農大、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對痕灌技術進行了鑒定,結論為它在節水效率、抗堵塞及無需動力抗堵塞性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痕灌耗水量少,鋪設距離長,只需很少的外部能源輔助,就可以在干旱地區進行農業及林業種植與開發,從而恢復甚至增加可耕地面積,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新路徑。
此外,痕灌技術還是治理沙漠化的有效方案。我國是受沙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治理沙漠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合理灌溉。痕灌技術能按照植物耗水規律適時、適量、均勻而又緩慢地供水供肥,沒有蒸發或滲漏損失,且能夠使植物根系層土壤長期保持在最佳水分、通氣和養分狀態,特別適合在過去無法栽培植物的環境中使用。
(記者 李博 通訊員 周前進 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