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家生產塑料顆粒的作坊旁邊,塑料垃圾堆積如山。資料圖片

作坊里,工作人員正在沖洗塑料袋絲。資料圖片
限塑3年,成效不小。全國累計少用塑料購物袋720億個以上,塑料消耗減少180萬噸。
與此同時,盲點猶存。記者深入河南部分地區調查發現,在大城市、大超市,“限塑令”執行較好,而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小吃攤等地方,塑料袋尤其是超薄塑料袋大行其道。
【暗訪】
醫療廢棄物 變身塑料袋
近日,記者在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調查發現,該縣一些塑料袋加工點大量回收農藥桶、醫療廢物、廢舊編織袋等作為原料,經過簡單的加工后制作成塑料塊,再倒賣給小廠制作成各種規格的塑料袋,其中就包括主要用于裝食品的超薄塑料袋。
據介紹,按照“限塑令”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規定厚度,是為確保袋子結實,提高反復利用率。但為了節約成本,市面上流通的袋子很多厚度都不達標。
5月29日,記者接到爆料后趕到固始縣城郊鄉淮堰村。還沒進村就聞到一股惡臭,臭味來自路邊溝渠里的黑色污水,水中泛著白沫、鼓著水泡,溝渠旁就是稻田。
該村緊挨312國道,道路兩旁是堆積如山的廢舊編織袋。記者調查發現,淮堰村附近有8家回收廢舊塑料的小工廠,而離淮堰村不到兩公里的關廟村、陳廟村,還有5家這樣的廠房,作坊附近同樣堆著廢舊編織袋、醫療垃圾、農藥桶等回收的塑料制品。這些是各個作坊的主要生產原料。
當地村民私下里告訴記者,這些小廠都是塑料顆粒生產作坊,主要是用回收的塑料制品生產塑料顆粒,再賣給小作坊生產塑料袋。原來這些村水質清、空氣好,現在,這些小廠讓這里一片惡臭。
在一家不知名的小加工廠里,負責人聽說記者是來要料的,趕忙從飄著臭味的車間出來。
老板娘說,他們生產的顆粒質量過關,用清水過濾了,幾乎沒有雜質,客戶都很喜歡。“只要點火開開機器,三天三夜能生產10多噸袋子。”
這些塑料顆粒,是直接由編織袋粉碎后的塑料條條,經過機器高溫后加工而成的。
當地知情人士透露,這些小型廢舊塑料顆粒加工廠,生產工藝流程是將回收的廢舊塑料制品進行切割、粉碎、清洗、脫水,然后送入造粒機加熱熔化、冷卻、切割后,生產出成品塑料顆粒。其中,編織袋、飲料瓶、醫療垃圾等主要用來生產塑料袋,油桶、化工桶等則用來生產塑料板凳、塑料筐等。
該加工廠的負責人葉老板說,無論是白料還是混料,都能做各種塑料袋和食品袋,只是白料生產出的塑料袋顏色比較純,是白色的,好賣,所以白料價格比混料貴。
葉老板還透露,他們附近小工廠生產的塑料顆粒,大部分銷往浙江溫州,都有固定的客戶,還有一小部分銷往安徽。
另據當地的知情人士介紹,這些小型塑料顆粒廠一無環保審批手續,二無任何污染處理設施,有關部門偶爾來檢查只是罰款。
河南省科技廳專家組成員、鄭州輕工業學院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劉東亮介紹,根據國家相關標準,食品級的PET(常用的塑料原料)容器必須用全新原料制作,PET廢料二次熔化甚至多次熔化后,會產生一些有毒物質,有可能會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