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有報道稱黑龍江省8成以上油脂生產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原因是缺乏原料——大豆。東北會缺大豆?對于國人而言,東北是盛產大豆的地方,東北大豆更是聞名遐邇。但是,不管你信不信,缺豆的現實就擺在那里。而且,不僅是東北缺豆,整個中國都缺豆。中國已經從大豆的世界第一生產大國變為第一進口大國。無豆自然無油,產業鏈下游的食用油已經嚴重依賴進口,依存度超過60%以上。超市里大量人們司空見慣的食用油品牌,其實都來自于國外。在A股市場上,專注于食物油的上市公司只有可憐的2家,1家是三季報每股虧損0.32元的東凌糧油,1家是今年2月借殼上市的西王食品。中國食用油產業其實已經退無可退。
中國大豆進口量6年增逾90% 最大需求國卻無定價權
1995年至今,我國國產大豆市場不斷被蠶食,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在定價權上聲音越來越微弱
一邊是因利潤單薄而長期掙扎在生存邊緣的黑龍江大豆壓榨企業在走與留的岔路口進退維谷;一邊是大量的進口大豆以價格低廉和出油率高的優勢席卷而來,這看似完全相悖的一幕,卻成了眼下中國大豆壓榨行業最真實的寫照。
據媒體報道,由于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及產量不斷縮減,黑龍江油脂企業因豆荒而停工的現象開始抬頭:只有少量企業在收購大豆,8成以上企業處于停產狀態。為尋找原料,不少企業選擇到沿海建廠,以進口大豆作為壓榨原料進行生產。《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統計,6年的時間里,大豆進口數量漲幅超過90%。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分析人士介紹,從全球市場來看,由于需求市場相對穩定,因此大豆的進口數額不斷增長使得對其的依賴度不斷增加,致使我國作為最大的大豆需求國,卻對大豆定價權的影響幾可忽略不計。而由于在食用油產業中,大豆作為主要油脂品種,起到的一個標本性的作用,其它油脂品種也會隨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如果不能改變這種狀況,最終將使行業陷入種植及產量不斷萎縮、對外依存度不斷增長、話語權越來越微弱的惡性循環之中。
進口大豆占據7成市場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情況可以得知,近年來,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呈下滑之勢,而作為大豆的主產省,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也未能幸免。非但如此,遼寧、吉林等省區的大豆種植面積也都有所下滑,而由于種植面積的減少,大量油脂加工企業陷入無“豆”下鍋的窘境。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一方面是油廠的利潤長期偏低,不愿意出太高的價格進行收購,而另一方面,雖說今年的大豆價格有所上調,但屬于物價整體水平上漲使然,種植的成本在水漲船高,使農戶的預期也因此上升,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局面。”東方艾格分析師陳麗娜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分析。
在這種情況下,進口大豆就成了大豆主產區油脂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原料來源。“從我們觀察的情況來看,進口大豆大概要占據國內市場的四分之三,而且還有進一步蠶食市場的傾向。需求是會越來越多的,而國產的份額卻難以隨之增加。”陳麗娜說,從價格及出油率來看,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的競爭中難以占據優勢,而從產業布局來看,由于油脂行業主要以豆油為主,導致其它油脂品種受其影響情況嚴重。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近年來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大豆的進口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隨著它的滾動,越來越多的國產大豆被擠出市場。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05年1-9月,大豆進口數量為1953萬噸;而至2011年同期,大豆進口數量則漲至3771萬噸。6年的時間里,漲幅超過90%。在這6年間,雖然大豆進口數量及金額略有波動,但總體大幅上漲的趨勢是不爭的事實:2006年,進口數量增長6.3%而金額則下降3.7%;2007年,進口數量增長了9.2%,而金額則增加了53.2%;2008年,進口數量增長了21.5%,而金額則增加了90.1%;2009年,進口數量增長13.7%,而金額減少13.9%;2010年全年,進口數量及金額分別較上年增加了28.8%和33.5%;2011年1-9月,大豆進口數量雖較上年同期減少6.1%,但金額卻增加了22.7%。
國際四大糧商掌控話語權
和這些情況相對應的是,國內行業的布局也隨著大豆進口數額的增長而悄然改變。
根據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顯示的數據得知,自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來,隨著大豆市場的開放,國際四大糧商開始大肆布局中國大豆產業。到2004年,在大豆進口量不斷攀升的同時,本土中小型生產加工企業開始被大量兼并收購。
事實上,隨著大豆進口數額不斷增長,產業發生改變的同時,國產大豆的定價權也隨之被不斷稀釋。從1995年至今,我國國產大豆市場不斷被蠶食,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在定價權上聲音越來越微弱。
“2008-2010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連續三年大幅增加,國內大豆庫存不斷提高,自今年2月份以來沿海地區油廠壓榨大豆一直呈現虧損的局面,廠商進口大豆積極性明顯降低,大豆進口量在持續6年增加后再次出現下降,對原材料的采購有偏重進口的現象,而今年我國出臺食用油‘限價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油板塊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在生產經營中出現利潤率出現不斷下降的情況。”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表示。
“如果東北油廠高價收購大豆,油脂和豆粕的利潤將無法保障。”華泰長城期貨分析師胡挺對《證券日報》介紹,從全球市場來看,第四季度供應充足,而回到國內來看,到港大豆數額將會維持高位水平。不過考慮到氣候等因素,“今年南美大豆產量或將達不到去年的水平,長期來看供需偏緊。”
胡挺介紹,與此相對應的是,國產大豆較往年一直呈下降趨勢,“種植收益不好,大豆確實不賺錢,農戶有不少轉種玉米。而在國內,除了東北,其它省份都會用進口大豆。”如果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的價格差繼續拉大,國內是否可以借鑒其它國家反傾銷的模式加大對本土產品的保護?胡挺認為可能性不高:“中國是最大的需求國,如果增加關稅,油廠的日子會更難過。農產品主要看供應,需求是相對穩定的。”
多因素拉低油企競爭力
除此之外,長期的低利潤也使得國內油脂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下風,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脂工作組組長何東平此前公開表示,中國當前的食用油價格不高,油脂企業利潤少,并呼吁適當調升油脂出廠價格,而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對《證券日報》介紹,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等,也都成為其利潤被壓榨的原因。
此外,周思然還認為,從行業的情況來看,由于近幾年發展較快,行業門檻低導致行業迅速擴張,形成國內油脂壓榨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擠壓了行業利潤,加上我國油脂油料市場對原料的進口依存度較高,使其所面臨的風險也較高。國內油脂加工行業呈現集團化趨勢,大型企業通過兼并的方式完成行業內的資源整合,全國前10位的壓榨集團集合了全國約70%的壓榨工廠。
不過,從食用油產品的特性來看,根據原料可以分為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小麥胚芽油、葵花籽油等,其中橄欖油、玉米胚芽油等屬于高端產品,“而市場上食用油中端產品占主要份額。”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介紹,但是,華泰長城期貨分析師胡挺同時向《證券日報》介紹,由于在油脂行業中大豆占據主要份額,“其它油脂的情況也是跟著大豆走的,橄欖油基本上是進口的,或者是貼簽生產,玉米油主要是山東一帶,但受原材料的限制,市場份額都有限。”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