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穩增長、調結構”的經濟發展主線,明年我國財政政策在繼續保持擴張性的同時,有望以重點領域的財政支出和結構性減稅為主要內容,呈現出更加明顯的結構性特征。
積極財政政策的兩個方向即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上一輪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是以增加財政支出為重點,配合貨幣政策呈現出總量擴張特征。但現階段,積極財政政策還應有新內涵。
在財政支出方面,應調整支出結構和投資重點,逐步退出“鐵、公、基”等一般性市場投融資領域,而將重點放在帶有基本制度安排性質的保障性住房、農田水利建設、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同時,配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通過各種財政支出安排或財政資金引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而在稅收方面更應有所作為。目前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為加快稅制調整提供了契機。今年全年財政收入將創歷史新高,這也為我國稅收改革提供較大空間。
下一階段,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可能采取多項、小步、漸進的系列措施,以增值稅“擴圍”、大幅提高增值稅與營業稅起征點等結構性減稅措施為重點,主動充實內生性增長動力,釋放經濟的潛在動能。
一是旨在鼓勵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的結構性減稅應進一步推進。下一步應繼續推進和完善增值稅改革,對小微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在消費稅改革上宜有所突破,調整消費稅范圍和稅率結構,充分發揮消費稅促進節能減排、引導理性消費和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二是實施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稅收政策,調整完善鼓勵企業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措施,對政策重點支持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或領域,實施優惠稅率和擴大稅前扣除范圍。
三是在促進對外貿易方面,重點降低重要能源資源性產品、先進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部分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商品等產品的進口稅率,擴大所涉及商品的范圍,優化進口商品結構。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