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央行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自2008年12月以來的首次。雖然下調早在期待之中,但時間點選擇幾乎超出所有人的預料。之前的預計,最樂觀者也只是看好12月份。或許經濟形勢的變化讓央行感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在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當天,國際板進入流程的傳聞,令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雙雙下挫超過3個百分點,而第二天公布的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環比回落1.4個百分點,匯豐PMI為47.7%,環比大跌3.4%,分別創下了33個月和32個月新低。既有市場維穩的需要,又要防范經濟進一步下行的風險,存款準備金率的突然下調倒也說得過去。
有意思的是,11月30日晚,美聯儲以及加拿大、英國、瑞士、日本、歐洲央行也宣布采取協調行動,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以支持全球金融體系。于是,全球同此涼熱,支持經濟增長的信號十分強烈。
中國會由此重新走上以寬松貨幣政策保增長的軌道嗎?看起來有點像,其實很難。在筆者看來,本次“降準”固然是3年來首次,在當前外需不穩、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壓力趨弱、年終流動性緊缺的關鍵節點上,央行有必要通過下調準備金率釋放出穩增長的信號,而與全球六大央行聯手救市同時發生,可能是巧合,也可以看成是中國央行積極參與維護世界金融穩定的配合性動作。但所有這一切,仍是“適時而動”的政策預調微調,是貨幣政策基調由過分緊縮向正常狀態的回歸,而非全面放松的開始。穩健仍將是明年中國貨幣政策的主基調,穩健中會有結構性和階段性放松。中國穩增長的真實含義,不在于增長的“雄起”,而是在于防范增長回落的硬著陸,并確保軟著陸后的平穩增長。
作為重要的經濟先行指標,PMI在11月突破50%的分界線,且連續兩個月環比回落,這說明經濟進入了收縮區間。從官方PMI來看,11月不僅總量回落,11個分項指數也大多下行。同10月相比,只有產成品庫存指數、進口指數分別上升2.8和0.3個百分點,而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幅度均超過兩個百分點。購進價格指數持續回落顯示通脹風險的降低;新訂單指數以及新出口訂單指數則預示,出口增長將持續低迷,值得關注的是,產成品庫存指數高達53.1%,表明制造業產成品庫存積壓嚴重,也意味著未來企業生產情況不容樂觀,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繼續下滑已成定局,估計明年一季度也難有大起色。再考慮到,外匯占款的超預期負增長,銀行存款的階段性減少,民間融資難,以及明年元旦與春節緊挨著帶來流動性需求上升,此時,央行下調存準率,既是穩增長的題中之義也有階段性流動性對沖的需要。
而從趨勢上看,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在抗通脹和穩增長之間走鋼絲恐將成為常態,明年或不至于過分強調抗通脹,但也不敢輕易放松。既要鞏固控通脹的成果,也要把握好穩增長的力度,還要去上一輪刺激政策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應,因此,即便政策基調趨松,也很難重回天量信貸刺激經濟的老路子,而必須在結構性松動上多做文章。
據估算,此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將釋放資金約4000億元。從歷史看,流動性通常要流入回報率高的房地產等領域,有人擔心正處于最關鍵時期的房地產調控可能會被“打折”。不過在部分城市“限購令”即將到期的年底來臨之時,最新的消息是,住建部已和地方政府打了招呼:限購政策進行延續,房地產調控政策不作方向性調整。
顯然,存款準備金率雖下調了,卻不是全面放松信貸的信號,更不意味著房地產調控松綁,央行放松的流動性,很難成為陷于資金困境中的房地產商們的及時雨。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可不必過度解讀,貨幣政策還將繼續保持穩健。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