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會出現信貸"大放水" 政策微調不會轉向
今年1月中國新增貸款僅7381億元,大大低于1萬億元左右的市場預期。這多少有點出人意料。過去3年,1月信貸投放均超萬億。由此看出,央行延續了201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
企業資金困難引發“放松”猜測
放松銀根的猜測并非空穴來風。
2011年,中國實體經濟已經舉步維艱,尤其是對中小企業來說,更是“多事之秋”——用工荒、融資難、資金鏈吃緊、出口市場萎縮等,企業經營不堪重負。
如今,全球經濟發展依然不明朗,房地產調控依然偏緊,投資拉動經濟動能日漸衰竭,如何讓實體經濟獲得包括資金在內的支持,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近來,國務院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成效。但由于當前中小型企業經營壓力大、稅負高、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等問題仍很突出,必須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這自然引發了社會關于央行將放松銀根的猜測。
不過,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從春節前央行未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舉措來推測,實際貨幣政策放松的速度并非如市場預期的那么樂觀。一方面央行可能仍擔心通脹;另一方面也可能說明實際經濟尚不到高層非常擔心的程度。
對于未來中國貨幣政策走向,有專家認為,仍將繼續維持總體穩健、局部寬松的特點。
政策預調微調不會轉向
1月份的經濟狀況已經引起政府的關注,提出政策預調、微調從一季度就要開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孫東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會發生轉向,也不可能根本轉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通貨膨脹的壓力太大了。應當說,通脹導致物價持續上漲是比經濟放緩還要嚴重的問題。”他認為,今年國內外的經濟形勢并不樂觀,加上前些年超發貨幣的作用,控制物價難度仍然很大。而老百姓對物價上漲已經非常敏感了,如果處理不好甚至會影響到穩定大局。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近日也表示,今年即使遇到困難阻礙,但有“4萬億投資帶來的副作用”作為前車之鑒,政府也不會采取債務大開閘、信貸大放水的方式解決問題。
可以肯定,今年監管層在政府債務和信貸投放上均將采取比較謹慎的態度。
“一定不能靠發貨幣來刺激經濟。”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同樣強調,從2007年到2011年,居民存款從14萬億元增加到35萬億元——“這是‘籠中老虎’,如果資金隨意流動,將造成巨大的問題。而眼下的關鍵在于如何很好地引導這批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政策調整旨在加強針對性
孫東升表示,貨幣政策微調應重在結構性調整,比如,有針對性地對中小微企業實行某些特殊的支持政策等。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就業,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向好的方面發展。
對于近來一系列政府扶持企業政策的出臺,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教授也認為,今年中國的經濟壓力較大。要保持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不能單靠大企業、大項目的支持,而應該更加廣泛、基礎性地支持中小企業。關鍵是要把政策的著力點和重點從單扶持大企業、大項目轉向更大層面、更大范圍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上,要把中小企業的發展當作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甚至是主要的方面。
業內人士表示,總量上看,今年的新增信貸可能會比去年略增。但是投放結構上會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比如,重點的在建工程、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讓最需要錢的行業和企業有款可貸,有錢可用,提供較為有利的市場環境。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