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信用卡”的問世會否加劇節假日快遞行業的“爆倉”現象? CFP供圖
支付寶推出類似于銀行信用卡的“信用支付”業務 用戶稱好
但“阿里金融帝國”的定性及其監管問題仍存爭議
上月底,阿里金融宣布,將向支付寶用戶提供類似于銀行信用卡的服務——“信用支付”,用戶可從支付寶獲得一定的信用額度,用于淘寶購物等。一時之間,諸如“支付寶動了銀行的奶酪”之類的聲音又起,支付寶對此早就習以為常了,因為對它的爭議從未停過。
縱觀“阿里金融帝國”今年的發展路徑,不難看出,其產業鏈布局正日臻完善,它走出的每一步都影響著7億人的生活,并給傳統銀行業形成沖擊。短期內,相關爭議不會消停,理性的探討不可或缺。
2月28日,淘寶網論壇公布了一則消息:“信用支付賣家簽約功能于2013年2月28日正式上線。”其官方宣傳頁上大膽預測:“信用支付,網購支付新趨勢。”
怎么操作?同屬“阿里系”的支付寶將根據每名用戶的交易數據進行授信,信用額度可用于淘寶購物等,換句話說,支付寶給每名用戶度身打造了一張“虛擬信用卡”。
一時間,關于“支付寶銀行化”的討論又起。
未滿十歲卻面面俱到
2004年底,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寶網站正式上線,有了這個“中間人”的“主持公道”,網購時買賣雙方因無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難以互信的難題迎刃而解。
其奇思妙想備受稱贊,買家下單后付錢給支付寶,賣家發貨,等買家滿意簽收后,支付寶再把錢轉給賣家,買賣雙方誰也坑不了誰。
“很有遠見,是一種先進的理念和模式。”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陸軍如此評價支付寶。陸軍認為,支付寶的功能“類似于銀行開信用證擔保”,但支付寶更便捷,更容易樹立信譽、贏得客戶。
“好東西,支付、轉賬不收手續費,比銀行有優勢,擔保也有保障。”在淘寶網開店銷售某品牌運動鞋的李瑞彬是支付寶的老用戶。隨著口碑的迅速樹立,支付寶賺足了人氣,2008年8月,支付寶的用戶數超過1億——僅僅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
2010年8月,支付寶推出手機應用開放平臺,發起成立“無線安全支付產業聯盟”,布局無線支付領域。同年,阿里金融成立小額貸款公司,按馬云的說法,旨在“滿足小企業擴大經營的融資需求”。
在為用戶提供擔保的基礎上,支付寶又推出快捷支付服務。“不再需要輸入密碼、口令等繁瑣步驟,還避免了一天錯輸3次密碼就凍結賬戶的麻煩。”李瑞彬說。此舉弱化了支付寶對銀行的依附程度。
深耕本土之余,支付寶早早地拿到了“外匯結算牌照”進軍海外,廣州市民張先生就受益于此。張先生是英國利物浦足球俱樂部的球迷,近日在其贊助商辦于香港的官網選購紀念品,結算時,他發現有多種支付方式可供選擇,但除支付寶外,其余支付方式的界面均以英文為主,且要收取手續費。
2011年5月18日,支付寶迎來重大轉折——它獲得了由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從此轉正。“支付寶補上了出生證,由‘黑戶’變成了正規軍。”陸軍如此評價牌照對支付寶的重大意義。這同時意味著,支付寶被正式納入監管。
2012年,支付寶又獲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進軍基金代買業務。今年伊始,支付寶雄心盡顯,與阿里金融合并,打造金融全產業鏈。支付寶目前的用戶數已超過7億,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在2012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在線支付市場,支付寶占了46.6%的份額,近乎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