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飛繪
東京一家便利店門上貼有可以使用“Edy”、“Suica”、“WAON”等電子貨幣的說明。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今年以來,比特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進入我們的視野,成為很多中國大媽熱衷的投資產品。投資比特幣風險有多大?是否合法?比特幣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什么沖擊?比特幣會取代傳統的貨幣嗎?本版從比特幣的身世說起,深入分析其前途和影響
比特幣一路狂奔,短短3年多便從市值不到14美分飆升到1000美元
比特幣進入中國,起初只是年輕人之間的時髦玩意兒。直到2011年,國內媒體對比特幣的關注才逐漸增加。人們發現,可以在網上把比特幣兌換成人民幣,或者直接在部分淘寶網店消費。2013年4月四川蘆山地震期間,公益組織“壹基金”收到百余枚比特幣捐款,成為比特幣在中國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此后,中國一度超過了比特幣的發源地美國,成為交易量最大的國家。
比特幣這一概念誕生于2008年,是由刻意隱藏真實身份并化名為中本聰的神秘人士設計的一種數字貨幣。所謂“挖”比特幣,就是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出該貨幣。2009年和2010年初,比特幣在市場上價值很低。2010年夏天,受到虛擬市場的牽引,比特幣供不應求,網上交易市場的價格開始變動。2011年1月,比特幣在87美分的基礎上突破1美元,達到了1.06美元。此后,隨著《福布斯》雜志上刊登關于這個新的“神秘貨幣”的報道,比特幣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催化,開始步上爆發性上漲之旅。
進入2013年,比特幣在美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追逐,這一熱潮也逐漸向全球轉移。人們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投入到比特幣的挖掘和交易中,其中有無政府主義崇拜者、技術和網絡狂人,更有虛擬貨幣和新金融模式的探索者,以及各式各樣懷有暴富夢想的人。今年11月初,比特幣兌換美元的交易價格達到200美元左右。在美國參議院11月下旬就這一虛擬貨幣召開專門聽證會后,比特幣交易價格一度突破了900美元關口,直至11月27日突破1000美元大關。
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
比特幣是信息技術變革引起的電子貨幣過渡到高級階段的初始形式。電子貨幣是指以計算機或其他存儲設備為存在介質、以數據或卡片形式履行貨幣支付流通職能的“貨幣符號”,其具體形式包括卡基、數基存款貨幣、電子票據等等。根據其支付范圍、方式和流動性的差異,結合中國支付體系運行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應將電子貨幣分為3類:
第一,以存款形式存在的電子貨幣。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和活期儲蓄;證券、期貨的交易保證金;支付機構在商業銀行備付多賬戶的客戶備付金。第二,單用途預付卡,即從事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的企業法人發行的,“僅限于在本企業或本企業所屬集團或同一品牌特許經營體系內兌付貨物或服務的預付憑證,包括以磁條卡、芯片卡、紙券等為載體的實體卡和以密碼、串碼、圖形、生物特征信息等為載體的虛擬卡”。第三,虛擬貨幣。根據使用虛擬貨幣交易對手方的不同,可以將虛擬貨幣具體區分為支付給虛擬貨幣發行方的虛擬貨幣、支付給其他普通參與者的虛擬貨幣。前者在交易后整個系統中會等額減少,而后者可以多次反復進行支付。
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后的總數將被限制在2100萬個。此外,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賴于特定的中央發行機構,而是使用遍布整個P2P網絡節點的分布式數據庫來記錄貨幣的交易,并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例如,比特幣只能被它的真實擁有者使用,而且僅僅一次,支付完成之后,原主人即失去對該份額比特幣的所有權。
面對比特幣的誘惑,很多人都相信,自己不會是“擊鼓傳花”的最后一環
比特幣之所以火爆,需要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來看。一方面,作為在數學理念框架下產生的虛擬貨幣,比特幣的總量不會增加,使其與現實貨幣經常陷入通貨膨脹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如果比特幣能夠長期存在,在其需求增長的情況下,那么其價格則會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從需求角度來看,必須承認一部分是真實貨幣需求的作用,因為隨著對比特幣“去中心化”的膜拜,越來越多的社區與網友開始接受比特幣,他們認為比特幣是傳統貨幣的有效替代品,是挑戰舊的貨幣體系的重大革新,因此熱衷于運用比特幣進行貨幣功能的試驗。但是,更多的需求者卻基于投資或投機的需要,只是把比特幣看作是某種可快速升值的資產。
比特幣在中國比在國外更受歡迎的原因主要基于兩方面。一則,國人的投機性遠高于外國人,這在股市、房市、大宗商品、農產品乃至藝術品的炒作中可見一斑。面對比特幣的誘惑,自然會有更多的投機者奔赴其中,相信自己不會是“擊鼓傳花”的最后一環。二則,近年來國內的民間資本與財富迅速積累,而可投資的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卻很有限,股市和房市的現狀,使得個人財富可配置資產更加可憐。比特幣為民間投資提供了一個跨國界的交易對象,因此也吸收了大量的民間資本追逐。
無法成為真正的信用貨幣,難以撼動傳統金融體系
比特幣雖然在一定范圍內具有貨幣替代職能,但是離現代貨幣的標準還很遠。貨幣是用作交換媒介、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價值儲藏的物品。就此看,當前比特幣的作用更多體現在交換和投資方面,在最體現貨幣價值的支付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同時,比特幣的數量被固定在2100萬個,使其無法成為真正的信用貨幣,也不能發揮貨幣擴張在經濟發展中的基本職能,難以真正撼動傳統金融體系。此外,由于今年以來比特幣的價格經常暴漲暴跌,越來越難以作為穩定的交易支付中介,更加損害了其貨幣屬性。
無論是紙幣還是電子貨幣,都屬于信用貨幣的范疇,與金屬貨幣不同的是,其自身并沒有使用價值。這些貨幣的背后依托的是特定的社會組織關系與政權組織形式。只要國家的邊界沒有消失,還需政府的權威支撐社會交易,“最后貸款人”的央行仍然存在,真正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就不可能占據主流地位。比特幣充其量只能成為某個互聯網“飛地”或“烏托邦”式的實驗品。
總而言之,當比特幣成為互聯網技術狂熱者、投機分子以及無政府主義狂歡的對象時,它卻距離貨幣的內在屬性越來越遠。比特幣在2140年左右達到2100萬個總量限制之前,或許它早已被其他虛擬貨幣所替代。
已遭到多國央行“封殺”,在一定時期內的主流發展空間被封閉
比特幣的出現也伴隨著特定風險。例如,2013年6月,美國在線支付服務Liberty Reserve因涉嫌從事大規模在線洗錢交易被關閉,這引發了比特幣可能會被犯罪分子當作洗錢工具的擔憂。當然,由于規模有限、幣值不穩定,這種潛在的風險相對有限。到目前為止,各國監管部門普遍關注比特幣交易的合規性、合法性,并且重點監控洗錢、販毒中的比特幣使用問題。美國已有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納入貨幣整體監管機制的呼聲。
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5部委聯合發布公告《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其根源還是考慮到潛在風險問題。央行強調,比特幣有幾方面相關風險。一是較高的投機風險。比特幣交易市場容量較小,交易24小時連續開放,沒有漲跌幅限制,價格容易被投機分子控制,產生劇烈波動,風險極大。普通投資者盲目跟風容易遭受重大損失。同時,比特幣的相關交易市場仍處于自發狀態,可能存在交易對手方風險、資金安全風險和清算結算環節的風險等,投資者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二是較高的洗錢風險。由于比特幣交易具有匿名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其資金流向難以監測,為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提供了便利。三是被違法犯罪分子或組織利用的風險。目前,國際上已經出現了利用比特幣進行的毒品、槍支交易等犯罪活動,相關案件已經被查處。同時,各比特幣交易網站的狀況參差不齊,一些網站沒有經過合法注冊,涉嫌非法經營;一些網站安全防范和抗風險能力差,容易發生黑客攻擊或網站經營者卷款潛逃等事件。
12月16日支付寶、幾大銀行、財付通等相關負責人被央行約談,明確要求銀行、支付機構不能給比特幣、萊特幣等交易網站提供支付與清算服務。對于已發生業務的支付機構,應解除商務合作;對于存量款項,可在春節前完成提現,不得發生新的支付業務。此前,比特幣已遭到法國、泰國、挪威等多國央行“封殺”,無法獲得合法貨幣地位。可以預見,比特幣在一定時期內的主流發展空間已經被封閉。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