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資本運作 “網”戰略名頭
近年來,被當作傳銷誘餌的“道具商品”也推陳出新,甚至連墓地都成為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餑餑”。傳銷也不再是簡單的“拉人頭”、控制人身自由,而是將目標瞄準了更難騙、也更有潛力的高知識人群。
上海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虛擬網店”“未上市股權”“網絡任務”等虛擬標的物成為傳銷組織者玩的“新概念”,以高額提成為誘餌,忽悠人群參與并不斷地發展下線。
為了增加可信度,騙子將傳銷包裝在國家發展戰略大局下,如開發北部灣、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將資本運作稱為“從美國引進的、中央允許的國家項目”,致不少高收入、高學歷的精英人士也上當受騙。
在廣西北海,甚至還衍生出以傳銷為目的的“一日游”:一些國家政策文件被傳銷者移花接木,游客被帶到能夠展現北部灣開發成果的繁華街區進行“感官式洗腦”。
再加上展示的平臺和方式也發生巨大轉變:精心制作的官網、電子貨幣結算、專業博士制作的財務軟件、概念與新興產業掛鉤,將傳銷行為包裝成了“高新技術”行業。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曾對網絡傳銷的新“馬甲”進行分類:打著“點廣告、有錢賺”旗號的付費廣告點擊;充值可兌換現金的網絡游戲;自稱第三方的銷售軟件;披著饋贈互助外衣的網絡在線激活功能。“最終都離不開拉人頭的命運。”
“錢”景變成蜃樓 “糖衣毒藥”要擦亮眼
以巨額利潤、美好“錢”景,吸引“入局”,最后“高額回報”卻常常只是海市蜃樓。僅2012年,全國工商機關查處傳銷案就近2000件,涉案金額4億多元,取締傳銷窩點1萬多個,教育遣返參與傳銷人員16萬人次。
福建、江西、上海、遼寧,分布廣泛;投資、養老、美容、保健,無所不包。從過去單一的拉人頭、搞抽點,到現在傍權威、雇水軍、專業化,傳銷屢打屢現,背后瞄準的正是消費者的一夜暴富夢。
“不賣東西,靠拉人頭就賺錢,這符合市場規律嗎?”同濟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金澤剛說,“這世上沒有什么可以天上掉餡餅,不勞而獲只會是騙子的‘紅口白牙’。”
“監管打擊的速度跟不上騙子創新的腳步。”上海市一位監管人員說,新噱頭新概念頻出,消費者專業知識不足,在投資無門的情況下更容易被蒙蔽。
近年一些傳銷式非法集資案中,騙子聲稱年息高達70%以上,前幾個月給參與者甜頭,后面才卷款潛逃,放長線釣大魚。專家認為,應改變民間資本投資渠道匱乏的現狀,滿足人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迫切愿望,讓錢能合法生錢。
“高利益一般都伴隨著高風險。”上述監管人員提醒消費者,目前直銷的范圍只有化妝品、保健食品、保潔用品、保健器材和小型廚具五種,“這些行業競爭已非常激烈,指望一夜發財,是南柯一夢。”
專家提醒,消費者需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那些簡單的玩樂、概念運作、資本誘餌等蒙蔽,尤其需要認清直銷和傳銷區別,不被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