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3年,對吉林省來說,猶如激流中行船,既面臨經濟下行的擠壓,又經歷著災難頻發的考驗。吉林闖過一道道難關,堅定地向目標前進。
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吉林省在探索實現振興的道路上,貫徹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思路越來越清晰。2013年,吉林省委鮮明地提出了“創新發展、統籌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安全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成為全省發展的共識。
“五大發展”既是回望2013年時,吉林在發展航道上劃出的深刻印記,更是著眼于長遠的戰略謀劃。
創新發展:科技引領轉型
2013年是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十周年,隨著十年政策推動效應的釋放,吉林的發展也進入一個轉型的重要關口。
在破解了一系列計劃經濟遺留的體制性障礙后,結構性難題成為吉林發展面臨的最現實矛盾。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里投資占70%,消費占30%;三次產業結構中二產占比超過50%,重化工業在工業中占比高達71.5%,都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原料型、高耗能的產業發展特點仍然突出。
產業要創新,最核心的是科技創新。吉林省省長巴音朝魯說,面對新形勢,大力破解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矛盾,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吉林在科技和教育上有先天資源優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數量,每萬人中科學家、工程師人數在全國都名列前茅。政策的突破成為吉林科技創新的先導。一項項扶持政策密集出臺,尤其是于2012年底推出的支持科技發展“33條”,在金融支持、獎勵政策、人才機制等方面的優惠力度之大“歷史少見”。科研投入不斷加大,由2012年的4.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突破6億元,研發經費被要求年均增長要保持在20%以上。
一個個旨在將政府、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資源整合的創新平臺在2013年不斷興起和壯大。汽車電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省政府與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等省內外的8所著名高校簽署省校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重大項目、基礎研究等在內的“金字塔”形創新體系更加夯實。
在政策扶持和平臺支撐下,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起來。長春天火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在政策引領下,加入了吉林省創業孵化產業園,并爭取到了建設扶持資金200萬元。
目前,公司已成為一汽轎車、長安哈飛等十余家企業的供應商,一下子“麻雀變鳳凰”。
科技創新也讓吉林的人參實現了“二次創業”。曾幾何時,吉林的人參在市場上成了低端貨,“賣出了蘿卜價”。在實施“科技人參”工程后,通過與高校進行科技合作,組建研發機構,構建從規范化種植到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吉林人參走向高附加值道路。2013年秋季,人參平均價格是2012年的兩倍,為吉林省有人參種植以來的歷史最高值。
統籌發展:拉長民營經濟“短板”
吉林省提出堅持四個方面的統籌,即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統籌“四化”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吉林省委財經辦主任郭慶海認為,“相較于東南沿海地區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吉林省的工業化處于從初期到中期過渡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內,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尤其是城市對農村拉動力不強、民營企業活力不足等問題更加明顯。這也決定了吉林實施統籌發展的任務艱巨。
2013年,吉林在推進特色城鎮化建設和民營經濟發展上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著眼于提升城鎮化質量和統籌城鄉發展,吉林科學編制了城鎮化發展規劃,重點研究解決人口城鎮化、產城融合、建設用地等問題。除了將梅河口和公主嶺兩個縣級市作為試點,實行省直管縣改革外,全省還確定了22個重點建設的示范城鎮,出臺了38條支持政策。以特色鎮和中心縣城帶動,加快由“鄉”到“城”轉變。
民營經濟一直是吉林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短板。2013年,吉林將民營經濟作為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召開了全省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大會,出臺了《關于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意見中包含10個方面40條高含金量的優惠政策,讓民營企業家們感受到了春意盎然。很多民營企業家不僅對省委書記王儒林“抓民營經濟,就是抓發展,就是抓改革開放、抓富民強省”的發言記憶深刻,也從政府和金融等部門服務上感受到了變化。
讓長春馳美汽車飾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紅梅感到意外的是,過去找銀行貸款特別難,2013年銀行卻主動來找他們,幫企業成功地貸了40萬元,政府還有貼息。原來,是市里有關部門在了解企業需求后,在政策框架內和銀行進行了溝通。
優惠政策讓長春鴻達高新技術集團也嘗到了甜頭,今年,公司以評估值達5000萬元的產品專利和少量抵押物,換來了1.5億元貸款,使企業擺脫了資金饑渴的困境。
吉林進一步明確了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五大工程:全民創業、招商引資、素質提升、集群發展、市場培育。一個民營經濟大發展的圖景正在白山松水間鋪開。
綠色發展:用好生態財富
43.8%的森林覆蓋率,讓生態環境和資源成為吉林“最大的特色、最寶貴的財富、最突出的優勢和最重要的品牌”。綠色發展的理念也深刻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根據地理空間分布,吉林省有針對性地重點實施了三大工程——在東部實施長白山林區生態系統修復工程,逐步對國有林區實行全面停止采伐,保護自然原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在中部實施糧食主產區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重視土壤污染問題,著力解決化肥、農藥、工業污染等問題,保護珍貴的黑土地;在西部實施生態區建設工程,逐步恢復濕地面積,推進退耕還草還林。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綠色產業和生態經濟在吉林快速發展。白山市提出了生態立市戰略,以生態產業群替代傳統污染企業。該市依托長白山資源優勢發展礦泉水產業,“打水牌、興水業、吃水飯、建水都”。2013年,恒大集團與白山市簽署合作協議,將投資100億元開發礦泉水項目。
“要讓水更清、天更藍、地更綠,”吉林省環保廳廳長王國才說,吉林省將2013年確定為環境保護項目落實年,實施了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流域污染防治、污染減排、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五位一體”的項目推進模式。到目前已全面完成1200個村莊的環境綜合整治任務。
開放發展:長吉圖打開合作大門
處于內陸地區的吉林一直有著大開放的夢想,長吉圖開發開放這一國家級戰略為吉林人實現這一夢想插上了翅膀。
長吉圖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立足于東北亞區域。吉林省發展的主體區域長春、吉林和圖們江流域的延邊地區正處于東北亞的幾何中心。如何把這一幾何中心變成具有強大拉動力的經濟中心,是長吉圖戰略的中心任務。2013年新春伊始,吉林省委就召開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實施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提出以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為總綱,帶動吉林振興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圍繞長吉圖開發開放,一個又一個的發展載體和平臺獲得了長足發展和整體躍升。琿春國際示范區獲國家批準,中新(中國-新加坡)吉林食品區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這兩大園區與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長春空港經濟區共同成為長吉圖戰略框架下吉林省新的四大開放平臺。
大開放倒逼吉林省加快區域化進程,打造核心競爭力。最大的變化是長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在相距80公里的兩大核心城市之間,形成了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八大功能區以及眾多的節點城鎮。城市群加上經濟產業帶的迅速隆起,正在釋放強大的集聚效應。
與此同時,以延邊區域為中心,一個又一個的國際通道不斷貫通:關閉9年的琿春至俄羅斯馬哈林諾鐵路口岸實現常態化運營,琿春市至韓國束草客貨混裝航線恢復運營,新建中朝圈河大橋……不僅打通了對俄、朝、日、韓等周邊國家的運輸大動脈,也打開了長吉圖區域通往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大門。
安全發展:作為頭號民生
“把安全生產作為一項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2013年,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在中央報刊上發表的署名文章《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在全省干部中帶來了強烈的震動。
2013年,對吉林省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既有洪災與地震的天災,又有煤礦事故和火災的人禍,連續發生了5起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給群眾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痛定思痛,決不要帶血的“GDP”,將安全作為發展的最大前提和頭號民生問題,成為干部們的共識。
吉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安全發展長效機制的意見》,構建了包括責任落實、督促檢查、考核評價、追究問責等一整套制度體系,著眼于長遠發展打造安全“防火墻”。明確提出加大各級領導干部政績業績考核中事關安全發展的權重和考核力度;安全工作責任制考核不合格的,對所在地黨委、政府及有關單位實行“一票否決”等規定。
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一個網格化監管為依托、社會化監督為保障的新型安全監管體系正在全省探索施行。吉林省安監局副局長張沛林介紹,全省各地已建立網格化責任片區3萬余個,專管人員5萬多人,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管信息平臺也正式啟動。吉林省安全生產正朝著網格化、標準化、信息化、社會化有機融合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