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的吉林,庫內糧食堆成山,路上糧車接踵至。截至目前,吉林省累計入庫新糧達526.6億斤,同比增加247億斤,這是吉林糧食收購歷史上進度最快、收購價格最高的一年,農民糧食變現收入近600億元。
特大豐收面臨倉容不足
史上特大豐收遇到了史上最高庫存、史上罕見的春澇致霉變現象發生,新糧收購工作在憂心中啟動。200億斤倉容缺口、露天存儲保管難等問題,給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新挑戰。
2013年,吉林省糧食總產710.2億斤,商品量630億斤左右。“面對‘托市’收購全面啟動與庫存居高不下的突出矛盾,吉林省通過建倉擴容、促銷瀉庫,緩解了倉容不足的壓力。”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說。
臨儲玉米跨省移庫完成74億斤任務之外,還幫助南方企業購糧搭建平臺、建立合作關系。“2013年12月份鐵路外運達33億斤,比上年同月增長一倍以上。”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副處長王濤說。同時建設20多億斤的罩棚及維修改造倉容40億斤,國家還批準280億斤糧食露天儲存計劃,確保糧食及時烘干、坐囤和農民售糧順暢。
“今年全省符合貸款條件的承貸企業僅有149戶,只占網點總量的14%,限制了企業開庫數量。”韓福春對記者說,各地通過租賃、地方政府承諾擔保等方式,全省已開庫點800多個,做到了一鄉至少一庫,保證農民售糧需求。
目前,農民交售糧食為歷史同期最高價。“目前糧食市場運行平穩,農民滿意、政府滿意、企業獲利,而且糧食質量好,政策性糧食全部是一等二等。”韓福春說。
天災損失政府管 不讓“霉變糧”影響農民收入
春播時出現低溫、春澇災害致播種期推遲,而入冬以來氣溫高、降雨多,部分地區越區種植、儲糧條件差,一些地方出現糧食生霉問題。
“按國家政策,生霉粒超過5%的,不得收購。”四平市糧食局局長寇春生說。從保護農民利益出發,省政府啟動等外玉米省級臨儲收購政策,防止出現農民售糧退車問題。“這部分玉米單存單放,定向銷售給省內酒精加工企業。”
“這是天災造成的損失,咱們政府要保底,不能再讓農民受損。”副省長隋忠誠說。
據韓福春介紹,全省至少有40億斤霉變超標的新糧。“多虧深加工企業,要不然全省退車現象將相當嚴重。”每年深加工企業加工總量在200多億斤,為消化庫存、保糧農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必須把所有資源調動起來,讓糧食不愁賣
在吉林省,種糧、保糧、收糧、賣糧是糧食生產“四季歌”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詞,不能讓辛苦一年的糧農遭遇效益低、賣糧難等問題,吉林各地圍繞糧食收儲的探索“招法”不斷。
榆樹市五棵樹鎮的農民陳卓經營著一家擁有362戶農戶、584公頃的專業種植合作社。“因存放條件差霉變現象時有發生。”陳卓說,“糧食銀行”存銷新模式替他解決了儲糧難、賣糧難的后顧之憂。
陳卓將糧食送到企業,企業按當日的掛牌價格支付10%的預付款。在6個月內,陳卓可以自由選擇結算日,企業根據結算日的掛牌價格結清剩余糧款。“每天只需關注糧食的收購價格就能輕松賣糧了。”
記者到每個收糧庫點問一下,幾乎95%以上的送糧農民都是糧食經紀人,俗稱“糧販子”。“售糧進度快,還得益于‘糧販子’。一臺車、幾個人,走村串戶,成了糧食生產銷售環節不能缺少的重要一環。”四平市糧食局調控科科長李樹喜說。
榆樹市的“糧販子”田磊走鄉串戶收糧多年,眼看著農民儲糧設施“鳥槍換炮”,“原先玉米是在院子里堆大堆,后來用木桿、秸稈搭‘樓子’,再后來是國家補貼的鋼骨架科學儲糧倉,少了雞刨豬拱,糧食質量越來越好。”
吉林省已經建設完成農戶科學儲糧倉36.6萬套,每年減少糧食損失6億斤左右,按目前市場價格計算,可為農民增收6.6億元。吉林省糧食局倉儲處處長鞠永平說:“這是政府給種糧農民增收想的招,一個糧倉的減損效果是10%,一個倉每年就能增收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