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百件實事,個個落地有聲;增進百姓福祉,處處欣欣向榮。百件實事“催生”百姓福祉,成為2013年通化市發展中的一大亮點。
作為頭等大事,通化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向民生領域,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圍繞生存性、安全性和發展性民生問題,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加大力度,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增進百姓福祉,讓全市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惠民干實事百姓得實惠,通化市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殊榮。
2013年,通化市繼續實施民生工作計劃,十個方面116件實事全面完成。其中,城鎮新增就業6.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2.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增加147元,城市低保月標準提高到360元,農村低保年標準提高到2240元,新農合政府補貼人均增至280元。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救助力度進一步加大。市直實行了公務員績效考核獎勵,調整提高了行政事業單位個人取暖費補貼方式和標準。市區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20087套、133.1萬平方米,1242戶低保家庭入住廉租房、公租房,2800戶無籍房完成確權,為19311戶低收入家庭發放了住房租賃補貼。改造農村危房2.61萬戶。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10處,有效解決了10.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義務教育均衡水平穩步提高,素質教育、基礎教育進一步發展。新建改建幼兒園54所,實施農村薄弱校改造和標準化建設項目28項,市直校舍建設和維修改造工程順利完成。改擴建鄉鎮衛生院27所,完成了468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三包兩監督”著力保安全,通化市被國家七部委評為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先進單位。
面對極其特殊的安全生產形勢,2013年通化市委、市政府按照“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的要求,堅持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采取市委常委“包片”、副市長“包線”、部門“包點”和市人大法律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等有力措施,層層落實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改和監管責任,全面推行網絡化管理和標準化建設,持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改,排查整改各類隱患27412處,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三年實現“雙下降”,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全省校車安全管理現場會在我市召開。國務院督導組對我市安全生產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全力抗擊歷史罕見的局地洪澇災害,有力保障了災區群眾生命安全,水毀災后恢復重建走在全省前列。
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和諧穩定,通化市全年排查調處矛盾糾紛1.2萬件。
過去一年,通化市委、市政府加強維穩工作領導,落實維穩工作責任制,定期分析維穩形勢,著力解決影響穩定的突出問題。加大領導接訪處訪力度,積極化解信訪案件,一批重點信訪問題得到解決。同時,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健全城鄉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全市99個社區全部建立公共事務服務中心,切實增強基層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各地認真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把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深入持久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不穩定因素。深入推進平安通化建設,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21.1%、破案率上升30.1%,群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滿意度大幅提升。為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加大食品安全和藥品質量專項整治,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成效顯著,我市被評為“2013中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