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通化市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實現2239.2億元、實繳稅金77億元,分別增長20.3%、16.1%,“三上”企業達到1157戶,從業人員62.7萬人,同比增長10.6%;企業戶數9017戶,同比增長14.7%;個體工商戶11.1萬戶,同比增長14.5%。占據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社會消費的重要支撐、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著力營造全民創業的輿論環境。圍繞突出發展民營經濟,開展“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治理環境、優化服務,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大討論,解讀宣傳省、市出臺的相關政策意見,累計宣講100余次,參加學習的黨員干部群眾達3萬多人。編制印發《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文件匯編》、《中小企業政策百問百答》。通過當地報紙、電臺、電視臺、網絡和《吉林日報》通化周刊等媒體,集中宣傳報道民營經濟發展成果。
著力營造公平寬松的政策環境。本著突破創新、具體適用、實事求是、激勵機制的原則,制定下發《加快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包括八個方面、50條,確定市本級新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億元。該意見是通化市迄今為止,扶持民營企業比較完善的、最具優惠的政策。配合《意見》的貫徹實施,出臺了通化市《關于加快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當前及今后五年民營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思路和方向。目標任務橫向分解到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相關部門,縱向分解到各縣(市、區),形成了交叉互動的立體工作推進體系。建立目標考核體系,納入績效考核和干部考核指標體系,實行獎懲制度。
著力營造高端專業的企業和人才環境。鼓勵規模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加強與學院名校的科技對接,組織修正等10戶重點企業與高校開展產學研聯合共建。組織祥元鎂業等分赴全國高校開展科技對接。逐步形成國家、省、市三級企業技術中心梯級滾動培育模式,提升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水準。
著力營造高端專業的人才環境。組織開展高級技能培訓、專業技能培訓、涉期企業套期保值專場培訓等,不斷壯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提升企業家隊伍綜合素質。
著力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整合了通化市技師學院為通化市高級技術工人培訓基地、通化市糧食技工學校為技能工人提高培訓基地。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75個社會性服務機構,初步形成了社會化服務網絡,擁有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8個。
著力營造集聚發展的平臺環境。建立了規劃55萬平方米的通化國家醫藥高新開發區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已累計孵化26戶,有4戶已達到規模以上企業。張伯禮院士工作站是我省第一個依托開發區建立的院士工作站。與醫藥大廈合作成立,可為50戶小微企業提供低價優質的創業發展服務中心;與凱威大廈合作成立了3500平方米的通化市青年科技創業孵化基地,現已入孵9戶,預孵20戶,帶動300人就業;與義烏商貿城合作成立了可容納1000戶小商品流通類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創業)孵化基地。完成中小企業窗口平臺會議中心建設,實現與省中心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