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珍珠般散落于各處的老宅,靜靜地見證著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璀璨。近年來,蘇州市不斷加大對包括老宅在內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通過合理利用,進一步提升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與品質、品位。
位于平江路鈕家巷33號的方宅,原是一座四路四進的典型江南民居,后長期為"72家房客"所居,損毀嚴重,破敗不堪。2004年起,由香港剛毅集團主席王敏剛出資,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及蘇州古建保護專家制定修繕方案進行全面修復。
與方宅境況相似的,是南面一路之隔的董氏義莊,曾改做過學校和工廠,一度破損嚴重。后由平江歷史街區(qū)保護整治有限公司出資修繕,與方宅融為一體。這兩座百年老宅改造成的文化型酒店“平江客棧”,被網(wǎng)友評為“中國十個最不能錯過的客?!?。這也是蘇州首個引進外資“復活”古宅的例證。
老宅檔案
方宅——
位于平江路鈕家巷33號,始建于明,清晚期時由徽州方氏商人購得,1983年列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該宅坐北朝南,共四路四進,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好。東路第一進為邊門廳;第二進為五開間平房;第三進為三間二層民國洋樓,保存較好;第四進為面闊三間樓廳。中路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為紗帽大廳,;第三進為面闊三開間樓廳;第四進為面闊四開間樓廳。
董氏義莊——
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后門在鈕家巷東口,前門在建新巷,入列蘇州市控制性保護古建筑,編號128?,F(xiàn)與方宅融為一體。
相傳清嘉慶末年茶商董秉玣經(jīng)商致富后,樂善好施。因其族中貧困學子較多,董氏購田1003畝,捐為義田,并建義莊。后經(jīng)江蘇督、撫兩憲把董氏事跡上報朝廷,道光皇帝給予嘉獎。禮部給銀30兩,由董氏家族建“樂善好施”牌坊。
義莊大廳為三間面寬帶兩廂,現(xiàn)作為宴會廳使用。 2003年清理現(xiàn)場時,在積土中發(fā)現(xiàn)了早年埋沒的牌坊石柱,不作修飾,也不添置缺失的構件,在原地豎立,以志歷史景物的變遷。
華麗轉身 破敗老宅變身現(xiàn)代客棧
站在平江路鈕家巷口,便可見方宅的粉墻黛瓦映襯著幾個大紅燈籠,影影綽綽地倒映在靜靜的平江河中,燈籠上幾個白字“平江客棧”,一派古意。
推門而入,滿室花窗桌幾、清供文房,身著古裝的服務員熱情地上前招呼。中路二進原是方宅大廳,現(xiàn)已改為客棧大堂,按舊法排布著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清式桌椅,四聯(lián)屏風前供著福祿壽三星,廳后立柱鐫刻一聯(lián):平房磚瓦粉墻家,江畔垂柳竹籬笆。
出大廳進東路備弄,迎面便是方宅原先的桂花廳,也稱“船屋”,已經(jīng)改建成每晚300美元的行政套房——尚義廳。用感應鑰匙打開古舊的木房門,是由一道200年歷史的屏風隔成的會客區(qū)和休息區(qū),屏風前供著一尊黃花梨關公雕像。
平江客棧的“管家”梁毓豪介紹說,整個客棧共有42間客房,仿照江南民居模樣,兩間客房形成一個獨立小院,院落里種著翠竹桃花,竹籬笆隔出一個個私人空間。海內外的游客,在這里不僅可以得到舒適周到的服務,更能切身體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這里不僅僅是酒店,更是一處鮮活的傳統(tǒng)文化樣本?!逼浇瓪v史街區(qū)保護整治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平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