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城市交通是啥模樣?8月15日,海外華人交通協會和東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交通運輸領域華人學者國際會議在寧召開,500多位專家共同展望城市交通的明天。
“一路一線”,公交運力可接近輕軌
“一輛公交車快速行駛在紅色的專用道上,每到十字路口的公交站臺時,便停下來上下客。當車輛關門啟動時,前方的紅燈已變成綠燈。就這樣,除了上下客需要停車外,一路綠燈,暢通無阻。”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王煒用動畫的方式,展示了他的“公交主干線綠波通行技術”。
據了解,南京市不少主干道上設有10多條甚至20多條公交線路,一個公交站臺有多條線路停靠。這些公交屬于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車隊,重復率高,公交出行的效率不高。又因為沒有統一的調度,容易形成幾輛車同時到站,造成交通擁堵。
“公交主干線綠波通行技術”,簡單地說就是一路一線直行式快速公交,指一條主干道路上,只有一條主干公交線,最多不超過3條。開辟公交專用道,采用綠波帶,提高公交的出行效率。在這一模式下,同時間段運輸能力有望接近輕軌線路。王煒說,要實現“一路一線”,首先公交主干線必須成網,在一個區域內每條經路和緯路上都設置一條主干線,公交線路相互交錯,市民只需進行一次換乘,就可達到目的地。不過“一路一線”最好在橫平豎直的道路網絡里實施,像南京,可在一些新區新建道路上進行嘗試。
青奧會前,“車聯網”有望覆蓋南京
其實在美國和歐洲,不少大城市并沒有地鐵,但他們的市民出行仍然方便快捷。東南大學交通學院物聯網交通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冉斌教授認為,當前我國的城市交通運輸過度依賴地鐵,而忽略了成本相對較低的公交系統。
什么是“車聯網”?冉斌的定義是:通過汽車收集、處理并共享大量信息,使車與人、車與路、車與車、車與城市網絡實現互相聯接,從而實現更智能、更安全、更環保、更綠色的駕駛。
“車聯網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動態感知、主動管理和人車路協同并最終達到自動駕駛等三個階段。動態感知,就是通過車載的GPS、道路上的感應線圈、微波雷達、手機等,讓交通管路部門的控制中心‘感知’到車輛的位置、流量等信息,為第二階段的‘主動管理’奠定基礎。”冉斌向記者展示了他的手機,屏幕上“跳”出了上海市一張交通路線圖,圖上縱橫交錯著十幾條道路,有的道路顯示綠色,有的道路有紅色閃爍點,有的又是黃色的。“手機用戶可通過通信運營商定制信息,上海、北京地區已開通這樣的服務。”
業內專家介紹,要讓“車聯網”的三個階段全部實現,至少還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但要達到動態感知初步覆蓋并不需要等太久,如南京在2014年青奧會來臨之前就有可能實現。
20年后,機器人汽車當“座駕”
《變形金剛3》來了,各大院線的銀幕上正在熱播機器人汽車,外形超酷,來去自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張維斌告訴記者,這就是無人駕駛車輛,也稱為智能車或輪式移動機器人。無人駕駛車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去年的世博會上,以“直達2030”為主題的通用汽車館向我們展示了20年后的汽車——EN-V概念車,它由鋰電池提供能源,完全實現零排放,兩側車輪分別由各自的電動馬達驅動。車載定位系統和傳感器,更能讓EN-V自動感知周圍環境,對突發的交通狀況迅速作出調整。
來源:新華報業網 編輯:張少虎